朔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方”、“五位”,是一个古代的物理概念,是指大地的五个方位,每个方向有一个“中”,一共五个中。 “五季”同理,是指四季加上一个“季春”(其实应该是“孟春”),每一个季节有两个中,一共是十个中。 古人认为,每个方位都有其特定的生物和颜色,这些特定的东西,用现代科学的词汇表述就是“地理标记”。
例如《礼记·月令》说的“孟夏之月,天地始交,万物并秀。”“仲秋之月,桂树受瑞,白兽见于郊。”这里面的“东中”、“南中”、“西中”、“北中”,其实就是指东南西北中的五个方位,它们各有不同的“地气”——这就是所谓的“土实”,而每个方位的中间又各有一个特殊的位置,称为“中和”,它们是:
东中——木位 中庸——土位 南中——火位 西中——金位 北中——水位 在中原地区(河南一带),古人把大地想像成一块方形砖,每边长度都是三百里,一共有十二个方位。每个方块的四个角上,各设置了一个“中”。其中正南的正中央,也就是正南方一里的地方,有一个特殊的“土位”,古人称之为“四隅中”或“四维中”,它既是东南西北中的中心,又是上中天、下中天。 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古人进一步假设: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分成阴阳两类;每一类有每一类的标志,既如此,那么大地上的万事万物,也应该有它们的标志。他们又在每个方块的四个边中间,设置了八个位置,分别用阴、阳两种符号来标示,称之为“八卦”:
巽位 震位 艮位 坤位 兑位 乾位 坎位 离位 这八个位置的符号,是用阴阳两种符号,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这种排列组合的方法,被称为“卦象”。而每一个方位的“卦象”,都是相同的,只是由八根棍子的朝向不同所表示的意思不同而已。
当我们的祖先面对大地和苍穹时,他们除了观察到天上恒星的位置外,还注意到每年春天黄昏的时候,有一块特殊的区域会慢慢变红,并且一直延续到整个夏季。这个区域开始于东方,并向西南方向缓慢移动,最后进入西方。这块逐步变红的区域,被命名为“朱雀”,它是古代天文学家观查鸟宿而确定的。
《礼记·月令》:“孟春,祭先农,命伯士,率东作。”郑玄注:“伯,伯益也,主播百谷。” 《周礼》卷十五云:“神农氏之祀,以十有二岁,制十有二三耒,曰耜,曰釷,曰耨,曰铚,曰镈,曰鎒,曰鉏,曰耨,曰櫌,曰鎌,曰芟,曰锄。”孙诒让间诂引惠栋话说:“此十二耒,即《周礼·考工记》‘轮人’、‘车人’、‘履人’所作之器,皆所以田器也……此但述其名,不言制作之物为何形,然自应如《考工记》所载形制矣。今《考工记》原文但言‘耒耜’谓之‘犁’,则知此所述十二耒者,皆耒耜之属。” 又说:“季秋之月,农事毕,天子尝新。”《周礼·司州》:“季秋,献功布田,遂以狝田役,致民焉。” 又云:“孟冬,祈来年于天宗。” 又说:“土圭测影,以为节期。” 这是说,每年的春耕和秋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感谢土地的赐予和农业神的关照。到了冬天,天冷农闲之时,还要祭祀天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人还在农历九月,举行“寒衣节”祭祀祖先的活动,表达对远逝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