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要大放水吗?
放水,不可能的。 尽管现在央行很努力地在做各种工作。 但是,由于制度性障碍的存在,国内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十分有限。 所谓“降准”、“降息”都已经是明斯基时刻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所谓的降准就是通过减少流通中的人民币来刺激需求;而降息则是对资金的成本进行下调,两者都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关于明斯基时刻,可以参见之前的文章《》)
然而,在当前的体制下,我国的降息降准的空间其实已经非常小了,降准已经是一种“豪赌”了,因为此时企业融资贵不在于钱荒,而在于企业本身经营出了问题(边际效率下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货币政策工具是宏观调控的“最后武器”,只有在宏观调控其他手段失效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注意:是“才”会使用)。
我国目前的货币供给,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财政支出,也就是政府的“花钱”进行的,而税收(尤其是国税)大部分都上缴给了中央政府,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收入”很大程度依赖于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就导致了当经济运行出现波动,需要调节宏观杠杆率的时候(因为债务都是要还的嘛,还钱就会压缩需求),地方的还款压力非常大。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1-7月份财政收支情况,1-7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690亿元,同比下降5.7%,其中税收收入103438亿元,下降6.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561亿元,同比增长5.7%。 显然,在目前这个时点,继续降准降息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政策利率已经到了非常低的水平(1年期MLF利率已经降到了2.95%)。而且,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银行的“贷款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约束。
如果,我指的是如果真的,某个时候,货币政策工具真的已经穷尽了,那就只能借助行政手段了(比如最近各个城市都在抢人的政策)——这也是最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