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探长还有什么?
《三傻大闹宝莱坞》最后,阿米尔汗扮演的警察探长,在查案的过程中发现了法罕和拉贾的尸体,悲痛欲绝。他来到两个小伙伴生前居住的宿舍楼,站在窗边,回忆着与两个人相识相知的过往,泪满盈眶。 这时画面切到片头,一片雪花飘过,给这部电影画上圆满的句号。
整部戏里,探长其实是个悲情的角色,他的职业要求他必须像个铁面无私的判官一样公正严明地对待每一位嫌疑犯,然而内心深处他却深爱着自己的“犯人”——法罕和拉贾。在他生命中最光彩闪耀的两年时光里,这两个“罪犯”给了他太多温暖的记忆——雪灾时的相互依偎,球场上的相互配合,病房里的深情陪伴……这些瞬间仿佛成了探长生命中永恒的宝石,在今后孤单的漫漫人生路上,时刻散发着耀眼的光辉。
尽管身份迥异,但探长明白,法罕和拉贾对于他而言,是比亲人更亲近的人;他们是人生旅途中的良师益友,也是黑暗岁月里照亮生命的两盏灯光。 在那个战乱频发、动荡不安的时代,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远方,试图寻找一片精神的净土。
印度的电影人也在寻求着属于印度的“乌托邦”,他们或寄情于故乡的山河大地(《大地之歌》),或驰骋在广袤的草原上(《野玫瑰》),或是徜徉在海浪中(《大航海》),或是置身于冰雪世界(《三傻大闹宝莱坞》)。 当然,还有像探长这样,留在自己应该待的地方,守护着一方安宁。 电影以浪漫主义的方式给了探长一个美好的结局,现实却未必如此尽如人意。
据我所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很多像探长这样的警界英雄,因为抗英保土的功绩而家喻户晓,深受爱戴。 但是后来,他们的遭遇却令人唏嘘不已——在新旧交替的时局下,很多探长这样的“旧”人物被贬斥,甚至遭到逮捕和流放。(注:1937年孟买发生了著名的“潘兴拉事件”,英印政府对当地警界进行大规模清洗)。 直到二十世纪最后十年,随着经济腾飞,国力壮盛,这些昔日英雄的晚年才有所好转。 2005年,一部展现探长群像的影片《警察帝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得到了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这似乎是一个好的预兆,就像影片末尾,当探长们穿着新发的制服,整齐亮相的时候,仿佛时间真的回到了起点,过往的一切功过毁誉都烟消云散,他们又变回了风华正茂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