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十一穿什么?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厚,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动,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是当时的两大重要习俗,这天还举行大型饮宴。《太平御览》卷32《时序部》记汉代时重阳节的过法:
《四民月令》:重阳,……是日,可加蓼酒。茱萸到夏则避恶气,悬著门户则鬼畏不入,今士庶多此日以酒浸泡茱萸饮。今世王公,重九日多与九侯 contemplate,以示嘉节。令秋官长吏问讯。可作糕饵。可尝稻。可酿酒。
重阳节在古时候是非常热闹的节日之一。在杜牧笔下,菊花满地酒未尽,插着茱萸远足归的重阳节,有几分落魄,也颇有几分惬意。在岑参眼中,关外重阳节,酒中异域情,虽然未见故人思乡情浓烈,但与友人一起度过佳节,也有几分温暖。而王勃眼中的重阳节,有几分伤感,也有几分惆怅。
而重阳节的热闹在宋代陆游笔下就尽显了,重阳节里有“少年”的“笑语”,就连“衰颜”也有“暂回”之机,这是多么欢快热烈的场面,这正是古代重阳节的缩影。
重阳节登高习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上古的山岳信仰时期。而“高”有高升、高寿、高尚之意,故重阳的“高”是作为积极向上的象征。在重阳节这天,为了“求寿”,登高是必不可少的。
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庆贺滕王阁重修落成时所作,而滕王阁落成于初秋九月,故《滕王阁序》应是王勃在滕王阁宴上所作。
据传王勃作序时仅14岁,因此时王勃已从人生低谷反弹上来,其心境是异常开阔的。因此《滕王阁序》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上乘之作。《滕王阁序》被传诵1300多年来,已经成了千古绝唱,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展现了王勃的才气和豪气,以及博大开阔的心胸,而且反映了唐代前期的繁盛和进取精神。
王勃在滕王阁宴上吟诵的《滕王阁序》,成为历代文人传诵的名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所吟诵的场合——滕王阁重阳宴会不同寻常。
“落霞与孤鹜齐飞”。鹜:水鸟,也可指野鸭。落霞并非晚霞,而是指散落的霞光。从远处望,落霞、孤鹜混于一起,齐飞于水天一色的天际。天上的霞光与水上的孤鹜相齐飞行,两者互借气势,由景物衬映而展现一种寥廓壮远的艺术效果,这正是诗人对滕王阁远眺所得的实况写照,乃千古传诵之名句。
“秋水共长天一色”。秋天的江边水色与辽阔无际的长天浑然一体,展现出天高水远的雄浑壮阔景象,这又是诗人对滕王阁远眺所得的另一画面实况。
唐代,人们在重阳节当天喜欢穿上多彩的服装赏景游乐。到了宋代,人们在重阳节穿“乌帽”,佩戴“菊花酒”以及“茱萸包”等,这些衣饰一直沿袭到了元代。
明代,皇帝每逢重阳节,都要大摆“千叟宴”,这日要穿着黄袍,群臣穿着大红补服,这种服饰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在清代,老人在重阳节这天要穿绿衣紫裙,还要做“重阳丸”。
随着节日发展,人们在穿着方面越来越随便,重阳节不再有特殊的衣饰佩戴要求。现在过重阳节时,人们基本上没有了重阳节的特色着装,完全按个人喜好随意着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