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楼在什么区?
西安鼓楼,位于西安钟楼西大街北侧,是中国著名的古代铃楼之一。楼上原悬有巨鼓一面,每日定时击鼓报更,故名“鼓楼”。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明末毁于兵燹。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在旧址重建,其规模、形制略仿于明。
西安鼓楼坐西向东,建在高大砖台之上,通高34米,台基长52.6米,宽24米。有南北两出入口,各有踏垛35级。楼身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顶,高26.3米,宽38米,进深14.5米,上下均为木质构架,彩绘贴金,悬山顶。檐角脊两端有吻兽,南北各施三面悬鱼。东西两面悬木刻巨匾,东曰:“文武盛地”,西曰:“歌舞唐城”,为著名书法家党晴壤手笔。此匾与钟楼东西两匾相呼应,更显示了古都恢宏阔气。
古楼台基下四角有圆柱四根,正中南北向有石券洞门2楼,以长11.5厘米,厚15厘米,宽16厘米的65块城砖砌券,宽8.2米,高10米。行人车辆可自由往来。楼顶部四角有4个起翘上翘的垂脊,上有8只仙人骑凤背负宝瓶,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据文献记载,楼上原悬有直径3米、厚0.3米的大鼓24面,每日黄昏击鼓报更,故名鼓楼,清朝后期停止击鼓。建国后修葺鼓楼时未恢复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