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字五行是什么?

訾钰然訾钰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据《说文》,“伏”为会意文字,从人,从口。徐锴曰:“人在下而张口故谓之‘伏’也。” 许慎没有解释为何是“人在下”而开口;徐锴亦未见引申说明。我们试作分析如下—— “伏”字由人和口两部分构成,可以理解为一个人面向下张大嘴喘气。为什么张嘴呢?因为要呼吸,所以要伏身向下;为什么会喘气呢?因为心累,所以需要歇一歇休息一下,“伏”由此得义“休止、停止"。

《庄子·田子方》有言:“鲁国有巧匠名叫季,吴王欲使其建造大帆楼。季曰:'若真的让我来造的话,须得将斧凿之类的工具都弃置不用。我只需要用我的智慧就足够了。 ’于是,他到了吴国,三天就建成了大楼。”可见“季”的技艺高超之处在于他不屑于使用斧凿等工具,只凭自己的智慧就能完成工作。这正契合了《老子》中的思想理念——“少则得,多则惑”。因此,“季”的“不借外力之巧以成其工”的技艺被看作是一种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状态,也就是“天道”的体现。

《吕氏春秋·务本篇》记载:“神农之教曰:自饭,豆,菽,菜,藿之近,天下莫能至焉……当此之时,民得无所劳乎!”可见,在神农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各种植物的种植方法,其中就有豆类和蔬菜类。这些作物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还能满足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由此看来,“伏”字的本义就是“休息”之意,与道家所崇尚的“道法自然”的理念相符。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它的本质属性,而不能将它当成一个普通的名词看待。

优质答主

这个“伏”字,从金部、象形,是个会意兼形声字。 它的本义是“伏兵”的“伏”;它又引申出隐藏的意思——如“潜伏”“伏案”等词。 最后还派生出表示使役的动词或介词——“让·伏”(被·伏)和“向·伏”——这些表达都暗含了名词属性。 但是现代汉语中,我们一般用“趴”来指这种“躺下来”的动作——比如“匍匐”“伏地”,虽然也是来源于同一个词根,但是这里的意义已经变成了动宾结构。 至于原因嘛……其实也挺有意思! 因为“趴在桌子上睡觉……”这样的句子明显不通顺啊,因此就产生了新的形式——“趴在桌子上午睡(~午觉)”这样。 如果有人坚持“趴在桌面上休息(~睡觉)”,那么可以认为他是使用古文字的保守分子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