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酱子在哪儿?
最近很火的上海本帮酱菜,源自于上世纪30年代,由一位姓朱的上海人首创。他原本在旧仓街经营一家“朱顺兴酱园”,后来为了拓展销路,将酱菜装进玻璃瓶里密封好后,拿到南京西路的百货店去卖,于是乎,酱菜的售卖方式由此得到了创新。(《文汇报》2017年) 老上海有“荤三素四”之说,指的是下酒必配的三种荤菜和四种素菜。其中,“荤三”指的是酱鸭、酱肉和酱鹅;“素四”则是豆腐干、花生米、刀豆和青菜头。(《新民晚报》2015年) 说到这“荤三素四”,今天依然很有代表性——下班回家后,煮上一壶老酒,就着两小菜,美哉乐哉!只是当初上海人爱吃酱菜,已到了“无酱不食”的程度,因此才会有了“吃咸菜,当郎中”“有菜吃菜,没菜吃酱”这样的俗语。
如今的上海,像“张园·本帮菜”这样主打本帮酱菜的餐厅仍然不在少数,而且大多数还会提供免费的配送服务。 比如这家位于静安寺商圈的餐厅,光是看菜单,就能找出好多道经典的本帮酱菜——椒盐蹄膀、油爆虾、红烧肉、酱鸭、酱萝卜、酱黄豆……
不过,要提到最正宗的本帮酱菜,那就得去老城厢地区。虽然这里已经重新改造,但依旧保留了“福佑路菜市场”——这是上海现存的唯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式菜场。
在这里,有着数不清的巷弄和小道,而其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复兴东路甜爱支路”。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原因是因为在此处,以前有一家著名的“光复南路惠余恒”酱园,其生产的“惠余”牌酱油、酱菜曾享誉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