偊的五行属什么?
“偊”这个字,《说文》解释是:“行迟貌”;段注:“此字从人,音与步同。凡言彳亍、踽踽者,皆慢行之谓。”可见“偊”是一个表示人体动作的汉字,会意兼形声。它由两个要素组成:其一是“人”,其二是“旅”。
“旅游”一词中的“旅”,古文字写法如下(甲骨文): 上面部分像是两人背靠背的样子,下面部分像两足。合起来就是“旅”的意思——两朋友并肩走路。 所以“侣”的字形,是从“旅”得出来的。“旅”的本义就是指两个人结伴而行。
现在来解释“偊”字。它的字形变化如下(从甲骨文到金文): 这只象形字,上面的“亠”像人的头顶的发髻,整个字形像一个人“旅”行的样子。所以“偊”字的本义就是“旅行”“漫游”——一个人走路。 用“偊”字构成复合词,就可以得到很多意思:
1.一个人徒步走(行)的路叫“路”。如“阳关大道”。这条通道因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大道”。古人出使西域,往往从此经过。《汉书·苏武传》有“沿北出塞,直道至亭燧而还”的说法。这里的“直道”即指阳关大道。又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一折有“早早离了汉庭,走阳关道,去长安城里无寻处”的句子。“汉庭”是指汉朝的皇宫,亦即汉朝的大都城。“长安里”是汉代的小地名,在此借代都城长安。
2.为寻求真理或美好的境界所进行的艰苦的跋涉叫做“求 ”。《礼记·檀弓下》有“虞师晋侯伐虢,荀息帅师因而伐秦……取幽州以归”的话,其中“因而伐秦”的“而”字,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后”“因而”意思。“因而伐秦”就是说“然后征讨秦国”。“取而贡之”的“而是指代词,这”。整句话的意思是,晋国乘虚进攻虢国,攻下后把土地作为礼物献给周天子。这“取之”也就是“求得”的意思。 用“取得”加上表示事物的词语,可以构成许多新的动词:
3.获得(一般用于抽象事物)叫“得”。如“深得人心”“难得糊涂”“受益匪浅”“令人振奋”“大快朵颐”等。 4.受到(褒义)叫“得志”。《庄子·秋水》中有“河伯得志于天下”的话,其中的“得志”指的是河神得到了天下的宠爱。
5.能够实现愿望叫“得意”。《三国志·魏书·宣帝纪论》载裴松之注引《魏晋春秋》曰:“京房尝欲试帝(指汉宣帝)之意旨,乃令弟子二人侍帝坐。一人新诵书,一人老读经。帝有意难之,谓曰:‘我欲问以十事,用答我十二事。’二人既通经义,并答如法。帝又曰:‘我欲知事后何如?’二人对曰:‘帝王之道,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其寿考,与天地相等,虽贤圣莫得而知。’帝叹曰:‘善哉!二子真吾之子也。’”这段话说的是西汉名臣、著名相面大师京房向皇帝进谏,用“得意”来形容自己与皇帝心心相印、观点相符。
6.符合心意叫“得趣”。宋吴自牧《梦粱录·立春》中有一条记载:“立春日,太史局派人来殿廷,摆着春盘供品,有果品、蜜饯、菜肴之类。皇上先拜一拜,众人方始取用。这时,皇太后、皇后以及众妃嫔等也各摆香案拜赏。于是内廷传旨,散赏群臣。诸王及大臣等,各有等差。”这里说的就是赏赐群臣的事情,用了“得趣”这个词,表示事情做得十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