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月是五行属什么?
首先明确一点,丁亥月不是五行之一。五行的概念是古代先民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它是指太阳在一年内的运行轨迹划分出的五个阶段,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来说就是“黄经度数”。
从冬至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到了夏至这一天,白昼达到最长,之后便一天比一天短,直至冬至再次来临。古人通过长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当太阳到达黄经0°,也就是冬至这一天,北方天空中“黄道”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有一星体冲过此点,这就是“冬至点开始”的标志——“黄道冬至点”。此后,太阳逐日前进,每前进15°产生一个“冬夏点”,一直到夏至这天,“黄道”与“赤道”的交点处又出现了一星体冲过该点,这标志了“夏季开始”,即“夏至点开始”。
由此古人将整个冬季和整个春季分成五大段,每个段落的时间长度大致相当于今年的12月中旬到明年的3月中旬(农历腊月到农历二月),这样划分的好处在于每个季节都是4个月时间跨度;而每个节气恰好都是半个月时间,这种一周期循环往复的现象被古人用五行来表示,分别为金、水、木、火、土——这是五个特指的符号。 每个季节的前一个月为阳,后一个月为阴,因此每个季度的前面四个月为“阳历”,后面四个月为“阴历”。比如今年立春是在公历2月4日,由于立春当天地球位于赤道附近,全球各地几乎昼夜等长,所以每年的立春都定在2月4日左右。过了立春,阳气逐渐上扬,天气一天天变暖,到春分这一天,地球上所有地方白天时间都比黑夜时间长,所以春分被视为春季的中间时刻,也是阴阳转化的分水岭。
根据以上原则,今年立春节气后,第一个丁亥月就出现在公历3月5日至4月4日期间,这个时间段属于春季的最后一个月“辰月”,也属阳。第二个丁亥月出现在农历九月十七至十月十六之间,这时处于寒露到霜降期间,属于秋季的第6个月“戌月”,属阴。第三个丁亥月出现在农历十一月十五至十二月十四间,这时正处于小寒到大寒期间,属冬季第5个月“丑月”,属阴。第四个丁亥月出现在农历正月初四至二月十三之间,此时正值立春至惊蛰期间,属春季的第5个月“寅月”,属阳。最后一个丁亥月出现在阳历的11月22日至12月21日,这一阶段处于小雪到大雪期间,属于冬季的第4个月“子月”,属阴。 题主所说的丁亥月实际上就是农历的九个节气月份中的前六个,它们分别是: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