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大学有哪些?
德州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并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71年的德洲师范大学和创建于1971年的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3月合并组建德州师范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德州学院。学校以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立足鲁西北,面向山东省和华北、华东地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德州学院位于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的德州市。德州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圈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支持城市,京沪经济轴上的重要枢纽城市,被确定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和全国重要的物流基地”,正在建设具有“德州特色的京津冀产业承接主阵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产业协同创新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即一主三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德州市区三面环津保石邯大城市群,是山东省距离北京最近的城市。京沪高铁横贯全境,设德州东站;京津德、津滨德、京德等货运通道实现与京、津、滨机场的直通。京台、青银、石黄、大广、济乐高速在市区外围形成环状,青银、济邯、保沧铁路,津冀鲁运河在市区交汇,距济南国际机场仅45公里,区位优越,交通发达。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山东省人民政府省长郭树清等省、市领导多次来校考察指导工作,亲切看望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对学校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教授自退休以来一直担任学校特聘教授,亲自主持化学化工学科建设,有力推动了学校学科建设实现突破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丰源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志明教授受聘担任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有力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中国科学院周光召院士,中国工程院顾金彪院士、石碧院士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多次来校讲学,勉励学校锐意改革、勤于实践,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占地177.2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7.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980万元,馆藏图书196.83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建有16个实验中心(室),128个专业实验室和75个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现有13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和1个独立学院,另有3所附属中学、1所附属小学和1所附属幼儿园。学校现有普通本科专业51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在校普通本、专科生21400余人,留学生50余人。
学校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327人,其中专任教师974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90人,有博士、硕士学位787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社科新秀奖1人,山东省优秀辅导员4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7人。建有山东省光学学会光学理论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山东省植物学会植物资源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拥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1个,山东省特色专业4个,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精品课程19门;承担国家级教师教育培养和培训改革项目1项,教育部第一批“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山东省教师教育类特色专业1个,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1个,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专业2个;近两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校高度重视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62个,省级奖励538个,毕业生考研上线和录取人数、应届毕业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人数逐年攀升。2015年8月,我校王峰同学被推选参加第37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工业控制项目的优胜奖,实现我省在该项大赛上获奖零的突破。1984年以来,已向国家培养各类人才 64800 余人。毕业生以“敬业精神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社会普遍欢迎,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省内高校前列,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单位。
学校不断加强协同创新建设,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社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拥有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海洋公益基金1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成果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体育总局一般科研项目3项,体育社科基金项目2项、奥运科技攻关与服务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科技创新发展计划项目13项,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9项、省艺术创作资助项目2项、省文化厅科研项目6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8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省社科成果被省委、省政府采用1项;省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76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4项、人文社会科学“四重”建设项目2项;省博士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17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83项(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196项,自然科学类87项)。建有山东省光学影像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筹)、山东省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高校校园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新型成像显示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与艺术素质教育基地、山东省高校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等8个省级教学科研创新平台,德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重点学科3个、重点扶持建设学科2个。《德州学院学报》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学报优秀栏目奖、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山东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山东省“精品社科期刊”、山东省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奖和山东省优秀期刊奖等称号,被评为山东省首批“数字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5版)》中,教育学、历史学影响力指数均列全国高校学报学科排序第2名。《德州学院学报》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网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群》成员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德州学院报》先后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百家好报、全国高校十大好报。
学校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加强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士、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日本等国家的40余所高校建有校际合作关系,建有孔子学院1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连续32年招收培养来华留学生,2016年获批山东省首批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创新基地和山东省高校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传承创新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从省情和校情出发,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强化管理为重点,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多次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全省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高校学校管理先进集体”“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先进单位”和“平安山东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大众日报》、中新社山东分社、人民网、《齐鲁晚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对我校办学情况进行报道,对我校建设和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