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中国世界观的一种表达方式,五行理论认为,世间一切万物都是由五种最基础的物质木、火、土、金、水所生成,而这五个元素又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因而形成这五种物质又成为世间一切万物功能运行的基础。
其中的“行”,即运动、运行的意思。“五行”的本意是指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本是五种自然之物,是古人对大自然界众多事物和现象的抽象与概括,是构成宇宙世界及一切事物变化的具有不同特征的五种物质元素或五种物质形式,而不是狭义上仅仅当作五种具体物质理解。“五”字的含义,包含多义性和约数化,至少含有三重意义,一是确指五种不同的行,二是取五这个奇数、大数来指称多种行,三是五数相生而无休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其形成和发展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者被称为“五行”)这五钟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每种物质又以类推的形式分管着大自然的各种事物。
五行的木,并不是具体的“木”,而是指具有“木”之功能,也就是舒条达畅,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属性的总称。
五行的火,是指具有“火”之功能,也就是温热、升腾,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特性的事物属性的总称。
五行的土,是指具有“土”之功能,也就是生长、承载、收敛、健运,具有生长、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属性的总称。
五行的金,是指具有“金”之功能,也就是沉降、肃杀,具有沉降、收敛、清洁等性质的事物属性的总称。
五行的水,是指具有“水”之功能,也就是寒冷、滋润,具有寒冷、滋润、向下运行等性质的事物属性的总称。
木、火、土、金、水,五者本是人们最为常见的五种自然之物,但在五行学说中,并不是在具体指这五样物质,而是指这几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性被用来五种不同性质的功能、作用和势能的符号,即五行属性。
五行学说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类事物,即按五种不同属性和功能区别其五行归属。木、火、土、金、水五行,具有相生相克规律。事物的五行属性,是通过比较、对照事物的本质特征,选择五行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类推。《尚书·洪范》记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是较早的关于推演五行属性的记载。《尚书.洪范》中记载的五种代表性事物的特性,即“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属性的具体内容。根据这五种性质的相同或相似,便可推演其它事物的五行属性。
汉字“未”简化前的字形是“未”,为“味”的本字。味的造字本义就是用口尝出草木的滋味。《汉书・地理志》:“楚有云梦之饶……民食鱼稻,以故陈、蔡之间,无水灾,而民嗜咸食,或言性异也,其风则近之。荆州……其人性矜夸,又上气,好用武。江南之风近之。……扬州南滨于江,则越分也,其人轻果便佞”。
由此可见,汉代之前,楚文化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来说都是属于异类文化。楚人的嗜好口味,说话方式,甚至性格都跟中华的主流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点从屈原作品的风格就可以看出)。
楚人的文化跟南方的江南人、越人的文化在当时还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在南方三者又跟西南夷一样同属于“未”文化的范畴。楚国地处夏、商、周三代的南边,属于典型的南蛮。楚人在周朝时被周王看作不谙礼仪的异邦,楚人也是自我肯定从不以周人的“诸夏”观念为然,楚文化的形成与中原文化走的是两条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
“未”字,是“末”的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