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为什么踢加时赛?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世界杯的规则 一场比赛90分钟分上下半场各45分钟,中场休息15分钟。 在足球比赛中,如果双方在90分钟内战成平手则无法决出胜负(在点球决胜前),这时就会进行额外的30或35分钟的加时赛(1958年世锦赛开始),加时赛分为上下半场各15分钟。
如果在加时赛中依旧没有分出胜负的话,两队就会进入残酷的点球决战。 在1970年世锦赛中,首次引入了加时赛中的中场歇息。这项规定此后被沿用至今。 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际足联决定缩短加时赛的时长至15分钟,因为此前有球员曾在加时赛结束后出现休克现象(阿德姆·拉什迪,1967年在曼彻斯特城队与利物浦队的联赛中倒地后不治身亡;赫伯特·巴特斯,1970年在英格兰对西班牙的世界杯预选赛中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因此现在的加时赛为上下半场各15分钟,并且中场休息的时候双方球员会回到更衣室而不是留在场内。同时国际足联的裁判委员会还规定,当加时赛进行到第5分钟、10分钟和15分钟时,场上队员必须停止比赛,等待主裁鸣哨。 由于加时赛中双方体力消耗都极大,所以进球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然而即使如此,自1950年以来还是只有两次比赛通过加时赛决出了胜负——第一次是在1959年的世青杯中,法国队战胜巴西队夺冠,第二次是1993年的世青赛决赛。还有三次世青赛决赛是通过点球决胜的方式来决出冠军归属:1979年世青赛决赛智利对阵波兰,1981年阿根廷对阵比利时,1983年美国对阵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