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综指有哪些股票?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之时,上证综指的第一个样本股是5只股票——飞乐音响、延中实业、现代投资、光明乳业和飞亚达,其中除“飞乐音响”外均是当时沪市仅有的4只绩优股(另两只绩优股为凤凰股份和友谊股份); 此后在1992年和1993年的两次扩容过程中分别增加到60家和280家个股。由于当时的上证综合指数没有排除ST类和退市类的公司,所以其代表性并不强,因为这两类公司的经营情况一般都比较差。不过这些公司在当时也的确是市场的主流品种,所以在整个A股历史上,它们也都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
到1995年时,沪深股市的行情发生了巨变,一批ST板块的公司开始快速上涨,而原来的绩优龙头却不断下跌,投资者纷纷把手中的绩优蓝筹抛掉去追逐那些ST概念股。这一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价值取向,于是监管层决定重新调整成分股的权重比例并剔除所有ST公司和即将退市的公司。
根据新的方案,上证综指的样本股数量被确定为175个。其中,主板市场样本股150个,新上市的新股和红筹股各20个作为备选池,每半年调整一次。175只个股中包括当时深市主板的所有个股及刚上市的中小板个股共80余支。另外这175只样本股的规模占到了当时全流通市值的70%以上,可以说是相当具有代表性了。
1995年之后,上证综指就一直是175只成份股的阵容了,一直保持了二十多年之久。在这期间虽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已经增长到了两千余家之多,但只有少数几只股票能进入这个核心阵营而已。因此对于大部分的股民来说,上证综指仍然是他们观察国内股市动向的一个最直观的指标。 在2014年的时候,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为配合新三板的发展,将上证综指的构成方式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固定样本股组成变成了流动市值加权组成。自此之后,上证综指的成分股便不再是固定的175家了,而是会定期通过新股发行和退市制度进行动态调整,以保持成分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目前上证综指共有500只左右的成分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