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元文化建筑地标?
我心中上海的多元,是海派文学和西学东渐的产物,是在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随着上海开埠、租界的出现而形成的。上海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无疑是静安寺(前南京西路)一带,这里原本都是英租界,1924年建起的有“远东第一豪宅”之称的大光明电影院就是当时洋场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在静安寺地区,有建于民国时期的静安寺、静安寺公园以及大光明电影院等,还有已拆除的麦赛姆教堂、西人别墅等;在新闸路、石门一路到石门二路之间的福佑路也有一片特色区域,这里原是全沪最大天主教区之一,现在保留完好的天主堂建筑群已是苏州河畔一处别样景观。 在淮海中路襄阳北路还有一栋特殊的历史建筑——福佑路旧窑炉,这是上海唯一的工业遗产建筑。这栋三层砖木结构的小型工厂曾是上海面粉业的霸主——福新面粉厂的第一制粉车间,后来才改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