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会转好吗?
不会转入热,也就是不会重新出现“高速度”。但会在合理区间内平稳运行。 很多人都在探讨中国经济的增速问题。实际上,我国经济已经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了。这个体量的经济,GDP增长率只要不低于5%-6%的合理区间,一般是不可能脱落的。
当然,这个区间的GDP增长不是指两年平均增长率,而是指一年达到5%、另一年达到6%,平均下来整个经济体的增长率确实是在这个区间里。 比如1978年到2014年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9.5%,而2014年以后,GDP年均增长率降到7.5%左右。如果按2015年-2019年的数字计算,平均每年GDP增长速度是6.1%。这已经是很低的增长速度。
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在合理区间?因为我国的GDP体量已经很大了。13亿人的大国,GDP总量占到世界的1/6,人均GDP也已经接近1万美元。这意味着我国供给能力已经非常强大了,我国已经具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是世界上第一制造业大国。不管出口哪些产品,一般情况下能够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无论进口哪些资源、设备和技术,一般都能够很快得到满足,除非遇上非常特殊的情况。
所以,从供给方面来看,中国经济仍有充足底气保持中速平稳运行。 这对世界上很多国家来说,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13亿人拥有1/6的世界GDP。任何企业只要进入中国市场就能获得巨大商机。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或者是欧洲各国,虽然自身经济增长缓慢,但国内各大企业的利润却普遍都很高。这就是经济体量带来的红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未来中国经济的政策定调,其中房地产政策备受关注。会议明确房地产的重要性,用“支柱产业”定调其未来地位。此前,无论是7月政治局会议还是“金融16条”政策,都用“稳定”一词来表述,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词明显加码,把房地产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释放出重大信号。
会议指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对于一揽子化债的政策,要着力推进的动作。此外,还要坚持“分类指导,因城施策”,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完善政策体系,切实解决企业困难,提高住房需求与供应的匹配度,以期实现供需平衡。
今年11月底,房地产行业开始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先后出台“金融16条”、“三支箭”等政策。短短一个多月以来,相关纾困政策密集落地,为化解房企风险、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注入强大动能,市场对于基本面的预期好转,房企在拿地、投资、融资等各个层面的积极性都有提升。
12月以来,已有碧桂园、龙湖、美的置业、新城控股、旭辉控股成功发行共计72亿元中期票据,汇添富、华夏、博时等多家基金公司完成备案,建信信托、光大金色阳光已成功设立并发行购房尾款ABS。与此同时,继中债增担保发债、央地合作担保增信发债后,新城控股、中骏集团、金科等房企亦成功尝试全额担保发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