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为何那么多地铁?
先泼盆冷水醒醒脑,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年客运量单位客流密度指标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比香港、台湾和日本都低)。2017年全国城轨交通运营里程达3361公里,运量481亿人次(这数据还不包括尚未投入运营的沈阳、郑州等线网),按此计算,每公里轨道每年可达约14.5万人次。而同期纽约地铁(含布鲁克林-皇后区铁路,下同)运营里程为320多公里,年输送乘客95亿人次,是深圳今年的年运量的20多倍;伦敦地铁虽年客运量仅有上海地铁的八分之一,但运营里程却有深圳的两倍多。 那么为什么还要大力建设轨道交通,甚至有人提出“地铁乱建”的说法呢?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修建地铁或城轨绝不是出于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因为如果单纯从疏解道路拥堵的角度出发,最有效的方式是修建更多的高架快速路和大桥。当然,修建隧道也是一个选择。
其次,地铁是一种大容量、快速度的交通系统,能够提供较有保证的准点服务和较高的乘坐舒适性,因此对于城市出行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大运量的通勤需求。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当公共交通的需求在通勤范畴内占主要地位时,修建地铁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目前的审批流程下,修建一条新线一般要经历规划立项、建设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施工图设计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时间需要好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意味着在立项之初就要考虑好未来的客运量,并为此做好准备。因此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修地铁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随意。 回到题目来看,深圳之所以能修这么多条地铁线路,除了本身作为一线城市庞大的公共交通出行需求之外,还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
我们都知道深圳是一个滨海城市,多山少平。与华北平原相比,其在建设地铁方面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可以大量借用天然河道和山体修建隧道,减少地面施工,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能保持环境的完整性。这是其他大城市难以复制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