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字笔画五行属什么?
“林”字的笔画,历代书家所记数目不一,最多的达十二划,最少的仅五划(清康熙帝御定《康熙字典》)。 按一般情况,一字一画计算,则林字应为六画;如果考虑行草中一笔写出的笔画,如横折、竖勾等的连笔,则林字是五画。 为什么出现这种差异呢? 这是因为古代文字学家们认为,汉字书写时,有行距,故两笔以上的笔画,中间需空一格。如刘熙的《古文字構形學》一书中,便严格遵循这一“规矩”,将“林”字作五划计算。 但清康熙年间,始编撰《康熙字典》的官修字典,却采纳了另一种见解 —— 因“林”字在《康熙字典》所处页码的前一页的最后一字为“山”,而后一页的第一字又是“上”,故“林”被处理成六划。 此后,这种算法被广泛采用。
不过,这种以字论字的计算方法存在着明显缺陷,即忽视了汉字的字形演变。因为许多古今字体的字形变化很大,尤其是今字多为繁体字,有些与简体字差别甚远。若以字论字,简体字“林”显然与繁体字“林”不是一个字,二者不能相通。
其实,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以行计字——即把一个字的全部笔画相连成一字排开,有多少行就计多少字。
按照这种计字方法,“林”字应得三划。理由是“林”字的笔顺是,先写“木”,再写“两个立”,最后写“一”。而“两个立”无论看做独立的二字还是合一的大字,都是二划,故而“林”字也是三划。
用现代语汇表述就是,笔画数=行数-1。 采用这种方式计字,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依据汉字的字体(甲骨文、金文、篆文等)来判定。因为无论字体如何变化,一行之中最多仅有一笔断开,而其他各行始终相连。只要认清这一点,就能确定每行的笔画数量。进而根据“笔画数=行数-1”的公式来计算。
例如,认读下面这段古文,其中的“林”都被断行,每一行为一句: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微波。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然虽如此,但古时流传至今的行草书作品,由于书写时难以绝对分句断行,故个别行中的单字或多或少略有增删,因而形成了一字之差的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