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五行属什么意思?
“天干地支”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地运行规律而总结出来的用于计算时间的方法,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干支纪年起始时间为公元1980年2月4日(农历庚子鼠年腊月二十八),结束时间为公历2049年1月27日,共60个干支周期。每个周期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60对干支,故也称“六十甲子”或“花甲子”。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用“天干地支”计时,是有深刻道理的。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太阳周年运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日历。但单靠阴历是不能完全准确地体现节气变化的,为此,人们又引入了“二十四节气”,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伟大创造。 “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是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认识。古人把宇宙万物分为五大类,也称为“五材”,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者相生相克而又协调平衡。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用五行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是中国古代 reductionism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中国古代解释宇宙间一切现象的最基本模式。比如以金、木、水、火、土五者推演,用来比拟说明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又用阴阳表示事物的对立双方。因此,后来中国古代文献中每解释一种事物,就有“有生有克,有冲有合”的说法。古代的宇宙观就是以五行来构成,而中医理论又是建立在古代宇宙观之上的,因此,五行理论对于中医学理论的影响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