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安概念的基金有哪些?
最近看了熊安的书,想入手,但是看网上评价都说熊安理论过时了,真的吗? 之前也听过董宝珍和但斌的课,现在很乱啊,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答主先简单说明自己的情况,80后,理工科,本科工程,研究生金融,在金融领域摸爬滚打七年有余(刚入行时25岁),现在自己也在做私募基金,对市场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说正题前先说一个我个人认为的市场定义:金融市场是一种供给双方(资金需求和融资需求)通过一定的渠道相互认识、相互匹配从而达成交易的模式。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东西:一是市场的“资”字,二是市场的“融”字。由此引申出两个问题:何谓资金的需求方,何谓资金的供应方;如何找到合适的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无论是价值投资者还是趋势跟踪者或者波段操作人士,其实都是在金融市场里寻求资产定价合理化这个过程的参与者,只不过他们采用的方法不同而已(价值投资者的买入持有策略是在给定市场有效假定下才能成立,而且需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在价值准确评估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否则就是死扛到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熊安的理论并没有过时,甚至可以说正好抓住了金融市场本质。
其次,我们讨论的金融市场的“融”字,主要指的是融资的融。也就是说无论对于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如何找到合适的钱。而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一个匹配的过程,这个匹配过程是否成功,直接决定了这笔投资的成败。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引出三个问题: 如何找钱?(投资方向) 要多少量?(投资规模) 什么时候放?(投资时机) 第一个问题属于策略的问题,涉及到资金的需求方;第二个问题属于风险控制的问题,涉及到了资金的需求量和投资风格;第三个问题是决策的问题,决定何时建仓,需要同时考虑到市场的情况和自己资金的情况。
从理论上讲,上述四个因素应该是自上而下进行综合考虑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自下而上进行考虑,也就是先从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开始,然后逐步考虑其他因素。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有时候即使我们的策略或者其他几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最后因为一个不可控的因素使得这笔投资没有成功,这种失败其实就是缺乏统筹考虑的代价。 而如果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最明显的优势就在于对总体的掌控能力强,能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减少漏洞。
我认为熊安的理论并没有过时,相反,我很赞同他提出的那些原则,只是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罢了。 至于你说的那个基金经理,我不是很熟。不过我觉得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应该学会尊重不同的投资和交易理念,毕竟这世上有千姿百态的交易者和投资人,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