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醇环片的作用是什么?
双氯酚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而减少前列腺素(PGs)的合成,属于非选择性COX抑制剂。1976年,第一代的双氯酚药物苯海拉明被发现可用于治疗痛经且作用迅速,于是成为治疗痛经的首选药之一;此后又开发出了第二代双氯酚药物罗哌丁胺和依普酮、第三代双氯酚药物氟尼辛和高特比甲酯等,并发现了它们对痛经、产后出血、异位妊娠和急性胰腺炎等的治疗效果[1-3]。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双氯酚药物有二、三、四代共8种,即苯海拉明、罗哌丁胺、依普酮、氟尼辛、布桂嗪、高特比甲酯、丙哌嗪、萘普生,这些药品在镇痛、消炎方面效果确切,并有广泛的应用临床,但长期服用均有一定的不良应 。 其中以第一药的副作用最小,第二、三代的药物副反应偏重。长期应用主要产生的不良反应为: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失眠、幻觉)、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差、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及过敏反应、贫血、血小板减少、肝损害等。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还观察到,双氯酚药物可能引起严重的肾脏毒性,如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且这种肾毒性可能与药物剂量有关[4-5]。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代的不同双氯酚药物对肾脏的毒性存在显著差异:第一代双氯酚药物没有明显的肾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第二代双氯酚药物的肾毒性明显,有报道发现其可以造成近40%的大鼠肾小管坏死;第三、四代的双氯酚药物虽减少了肾毒性,但却增强了免疫抑制作用[6]。使用双氯酚药物一定要慎重,尤其要注意控制剂量,防止药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