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泥人张在哪里?
“泥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康熙皇帝的一则上谕中,指的是“天津制作泥人张的工匠”,后来也逐渐用于指称北京制造的彩塑玩具。 关于“泥人张三”的由来,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清末民初,在天津南郊小南河沿一带,有座“德福轩”饭庄。老板叫张景文,为人豪爽好客,经常请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前来吃饭,因此门庭若市。
有一次,一位叫文素臣的书生来到德福轩,因为身上所带现金不足,便拿出一块价值连城的御赐玉佩作为抵押,请求张景文先行借银两备用。 张景文非常敬重文素臣的人品与才学,不仅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还不收利息。 文素臣走后,有食客建议张景文拿住那块玉佩到当铺去换钱花。张景文却摆摆手说:“此人是个清贫书生,必定是拿去请教书生的。”
不久,果然有人送来一张贺笺,原来是文素臣已经考上进士,前来报喜。张景文派人拿给文素臣,并把那块玉佩交还给他。文素臣高兴地收下,并提笔在贺笺背面写出一首诗: “大宅平安福寿多,子孝孙贤世代承。 莫嫌乡居风清寂,自有高人赏咏歌。”
张景文的宅第确实叫“大宅门”,他有个儿子也叫张元伯(因他排行第二,人称“二爷”),天生聋哑,却对泥塑情有独钟,常常模仿《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著作中的人物造型制作彩塑。 有一天,张元伯照例坐在门口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两个来自北京的太监突然走了过来。他们原本是在附近游玩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这位“泥人张”的作品,觉得十分新颖可爱,于是便买了下来;临走时,又特意折返回来,希望张元伯能够再给他们做个“娃娃”。
回到北京后,这两个太监把“泥人张”的技艺告诉了宫廷里的其他太监,一时间众口称赞。乾隆皇帝得知后,也认为这个“泥人张”的确手艺不凡,于是下令让太监们定期进贡“泥人张”的作品。
由于每次送的礼物都不重样儿,而且一定要同宫内其他人喜爱,所以“泥人张”既要赶活,还要琢磨皇上和嫔妃们的喜好。为了迎合这些主子的口味,“泥人张”逐渐减少了民间色彩浓郁的创作,转而专研符合皇家气质的工艺。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不仅学会了用各种不同材质表现艺术品的层次,还掌握了“烫样”的技术——即用温度来控制模型的形状。
1760年前后,乾隆皇帝为了庆祝自己的寿辰,命人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万寿寺。竣工之后,乾隆皇帝亲自题写寺名,还特意命人做了三个巨大的佛像供于其中。这三个佛像是当时最大的铜铸佛像,俗称“三宝如来”,而“泥人张”制作的“十八罗汉朝释迦”的彩色泥塑,也被安置在正殿里。
从此之后,“泥人张”这一名号不胫而走。直到今天,北京还有一条著名的商业街以他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