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资产为什么要回表?
规范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业务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创新方式,其中就包括表外业务。表外业务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和信息风险,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避免企业因为信息的单一而陷入困境。但是由于表外业务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进行相应的规范。
表外转表内资产一般包含哪些?
1、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
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是指商业银行对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长期股权投资。此项业务属于或有项目,通常按照成本价格计价。若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一般不需要承担额外的支付义务。但是按照相关规定,商业银行对所有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投资之和不能超过自身资本金的25%。虽然股权投资属于表外项目,但按照相关规定,仍需要将股权投资的信息和被投资单位的运营状况反映在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附注中。
2、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是指商业银行应客户申请开展的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只要承兑申请人的存款余额不足支付,承兑行要承担向持票人无条件付款的义务。银行承兑汇票的金额通常超过1000万元,期限在4个月以内,手续费按照承兑额0.5‰计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的金额和期限都有所扩大。因为承兑业务是或有的承诺,银行不垫付资金,所以属于表外业务。但按照相关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余额不能超过自身存款余额的20%。
3、信用证
信用证是指商业银行应客人的申请,对受益人开立的有金额、期限、单据等内容的承诺付款的证明;若申请人不能按照协议付款,开证行要承担向受益人无条件付款的义务。信用证通常按协议开立,金额和期限根据实际情况约定。信用证是有条件的承诺,银行在实际办理信用证业务时不垫付资金,因此属于表外项目。与承兑业务相似,信用证的余额也不能超过自身存款余额的20%。
4、担保
担保是指商业银行应客户提供的担保,如果申请人不能履行自己应履行的义务,商业银行要承担支付款项的义务。担保一般以协议形式出现,担保的金额和期限要视申请人的具体要求而定。担保同样属于或有项目,属于表外项目。
什么是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亦称“表外科目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未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的银行资产和负债,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一般分为承诺类和非承诺类两大类。承诺类表外业务是指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贷业务,具体包括不可撤销的贷款承诺、保证承诺、信用证和银行承兑汇票等。非承诺类表外业务是指具有买卖性质的业务,包括标准化的衍生品合约和部分证券化和表外化项目,如远期合约、换购、掉期、期货等。
为什么我们要坚持表外转表内资产?
因为表外业务虽然不能反映资产负债存量信息,但有可能形成潜在风险,影响银行的损益和资本充足率。按照有关规定,商业银行要定期披露其表外业务形成的风险状况,包括表外业务的规模、构成、潜在的收益及损失,其中承诺类表外业务要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计提资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