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的起源很早,在《礼记·祭法》中已有记载(注1)。 不过其中关于五行的描述非常含糊,只说“土主鬼神”、“木主东方”等概念,显然无法作为后世五行学说的理论基础。 后世对于五行学说最初的阐述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纬书。 在这些著作里,五行被赋予了相当系统的理论。
以金、木、水、火、土相配于四方四隅和五色五气来说明阴阳变化的次序与原理;又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顺序来说明宇宙生成论。 当然,这种解释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的——这就是五行不是五种物质而是五种作用的说法了。
这个说法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的著作,他在《春秋繁露》里说: “五行者,五行之气也。” 这个观点一直为后世学者所接受。 五行的这一种新的含义决定了其后来的发展走向。 由于它的性质和变化规则都与阴阳非常类似,因此五行理论很快就被用来解释其它自然和社会现象。
比如,五行还可以用来阐释四季、八方、五脏的关系等等,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来解释世界。 而这一套体系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王充和张衡。
王充在东汉时期著有一部叫《论衡》的书,此书中对五行学说多有批判性研究,使得其成为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张衡在东汉末年也曾写过一本《五行赋》的书,这本书虽然失传已久,但后世的文献中还是保留了一些他的观点。 根据现存资料来看,张衡主张“五行互备”的观点,即五行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且他认为五行之间的转化是以相生为主,相克为辅,这样的思想明显具有现代科学的特点。
到了魏晋南北朝之时,五行学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社会思潮。 以曹魏时期的郑玄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将五行用于哲学探讨,试图从理论上证明阴阳五行的客观存在并以此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 而在政治思想上,他们又将这种学说引入到社会秩序的讨论中来论证皇权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从而使五行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显学。
隋唐之后,随着儒学的复兴,五行思想也逐渐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朝廷到民间,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都信奉五行。 但此时,五行学说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科学内涵而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迷信观念。 到了宋代,五行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民间普遍流行的习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