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是什么五行?

禄蓓彬禄蓓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含有阴阳变化意义的节气;此时气温比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冷,快要凝成霜了。 “寒露”之“寒”并非指天气真的变得严寒,而是说寒气将至、气温比白天气温下降得明显。在北方地区,平均气温已降到0℃以下,草木凋谢,蝉不鸣,花不艳,万物随寒气增长。 《礼记·月令》中记载,“季秋之月……鸿雁来宾”“玄鸟归,群鸠鸣”“霜降三日,朱荣始华……”“孟冬之月……鸿雁来宾……”可见古人对候鸟迁徙有很深刻的认识。 在古籍记载中,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一候雁客,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 二候雀入大水化为蛤,深秋天寒,海洋里的蛤蜊壳内的小贝类繁殖得特别旺盛,贝壳的条纹和颜色与孔雀、鹦鹉等鸟类相似,所以古人误以为海畔常有孔雀飞落,海边贝类大量繁殖以假乱真,所以古人把这类小贝类称为“化”,又因“化”与蛤的“蛤”谐音。 三候菊花盛开,寒露到来后,天气转凉,阴气上升,阳气减退。人们很容易受到阴气侵袭,导致口干、咽燥、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发生,而菊花是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良药。民间也有吃花糕的习俗,寓意生活步步高升。

五行的基本性质是:木火土金水,具有生长、升腾、化育的特性;相反,则有收缩、沉降、肃杀的性质。因此,按照自然的运行规律来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2.3 自然界中的阴阳变化 (1)天地之间,阴与阳各占一半,形成对立而又统一的平衡状态;这种关系体现在季节上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体现在自然界的现象来看,就是晴天多、阴天少,白天时间长晚上时间短等等。

(2)春天和夏天,日照时间较长,光照充足,植物吸收光能较多,新陈代谢活跃,植物生长迅速,因此呈现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3)秋季和冬季,日照时间相对较短,光照不足,外界环境对事物的影响降低,植物新陈代谢处于缓慢阶段,植物的生长速度变慢乃至停止,呈现出一派萧瑟凋零的景象。 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总是给万物一个周期来适应四季的变化,让人体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所以,我们在用五行养生的时候也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当然,这里说的是五脏与四时相对应的规律,而不是直接就确定哪个季节就应该补哪个脏腑。

优质答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寒露”是“阴气渐盛阳气将衰”的日子,寒露后,雨水会下降;霜降则是气温降至零度以下的时候,这时天气开始变冷。 秋分是2019年公历10月8日,秋分前五天是寒露(九月十九),那么今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一应该是白露的末一日,即庚午日。庚金生于酉,在二十四节气中属阳。甲木为土之气,丙火代表太阳之气,丁火代表离卦之火的阴阳平衡状态,戌亥月是土之气最旺之时,所以今年农历八月二十一这一天正是庚金得气的日子。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