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五行是什么?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2月22-23日,太阳到达黄经270°,为“冬至”。 古人对冬至的命名解释有: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礼记·中庸》); “冬至者,一阳生也”(《后汉书•礼仪上》李贤注引三国吴国张昭之言); “冬至之日,阴阳交错,故曰‘亚岁’(宋代司马光语,见其著作《馆中冬至》); “冬至阳生”(《黄帝内经》).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冬至是一年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也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日子。因为阴气盛极而转衰,阳气开始萌芽,所以“冬至一阳生”,这时自然界的变化是“水泉动”“地气通”,人体的变化则是新陈代谢开始加快。《黄帝内经》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就是说,在冬至之后,顺应自然界的阳气萌发、万物生机勃发的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阳气的生长,避免寒邪的伤害,才能保持健康长寿。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 传说蚯蚓性寒,又无胆。冬至时节,天地间阴气盛极,此时穴中的蚯蚓感受阴气极致,身体内筋如盘曲之蚯蚓,且体内阴阳相交,阴气盛则蠕动艰难。 二候麋角解 冬至阳生微长,此时山泽之气,阴极尽,阳微动,得阳气的动物麋感受阳气渐生,茸角开始脱落。 三候水泉动 《易·系辞》曰:“大哉乾元!云行雨施,天下理焉。”冬至之后,阳气初萌,云动雨润,泉水流动,润泽万物。
冬至养生: 《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气,如是则邪不生,长生久视”。就是说,聪明智慧的人养生保健,一定要顺应四季的变化,适应外来的寒湿,这样病邪就不会发生,可以延年益寿。具体到冬至这一节气来讲,由于此时阴气旺盛至极,无论居家还是工作,都应当注重养护阳气。
冬至养生关键在于一个“寒”字。在精神调养上,要力求避寒就暖,不动怒气;在饮食调养上,应多食具有温暖脾胃和滋补肝肾功效的食物;在起居调护上,不可贪睡懒起,更应早睡晚起,多晒太阳;在药物调理上,可用艾叶煎水泡脚、按摩涌泉穴,以益肾壮阳。 除了养阳,还要适当静养,保持心态平和。《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不失其时,故无忧寿夭”。就是说,懂得养生之人,必须顺应四时变化,不违时宜,这样才能长命百岁。在冬至时节,我们更要心平气和,慎独自重,戒骄戒躁,避免烦闷心情的形成。否则肝郁不达,气机不畅,反而会影响阳气的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