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是的五行属什么?
《尚书·洪范》:“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可见在汉朝以前,人们已经发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并运用到了天文历法等领域中。 金、木、水、火、土——被称为五行。它们分别象征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金”代表金属; “木”代表树木; “水”代表雨露; “火”代表太阳; “土”代表土地。 后来这一理论被引入医学领域,中医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着的。“五行”也具有了新的含义: (一)五脏: 心属火,肝属木,脾士,肺金,肾水;
(二)五色: 心赤,肝青,脾黄,肺白,肾黑;
(三)五味: 心想辛,肝想酸,脾想甘,肺想辛,肾想咸;
(四)五志: 心急躁,肝怒气,脾思虑,肺悲忧,肾恐怯;
(五)五体: 心主血脉为血脉之器,肝主筋为筋之本,脾主肌肉四肢,肺主皮毛汗孔,肾主骨生髓。 在东汉时期,人们还发现在东方与南方之间存在着一个“阳极”之区,在那里阳气达到了极致。他们称这五个方位为“五方”——“前方”即“阳明”,“后方”即“太阴”,“左方”为“厥阴”,“右方”为“少阳”,“东南方”是“巽”,“西南方”是“坤”。 “阴阳”在这里指日光向背而言,“阳”指的是白天,“阴”指的是夜晚。所以,在白天时间位于东方的太阳就进入了“阳明”,位于南方的太阳则进入了“太阴”。 在夜晚则相反,北方的星星进入“少阳”,西方的星星进入了“厥阴”。
《黄帝内经》把这种“五天换一柱”的运动周期称之为“节气”。到公元前104年,汉文帝时,出现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它以冬至点为起点,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随着历史的发展,“五”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