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南方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自然界中的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与和谐的关系。 由于宇宙星辰的变化,这五种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比例不断发生变化。比如春季草木发芽,自然界中木的成分增多,而冬天地面结冰,自然界中水的成分相对较多等等。古人通过长时间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了这个规律并用文字记载下来,这就是“五行”的由来。 五行的概念被引入中医后,用来说明人体结构及生理功能,并且认为人体五脏之间的功能也是相互制约和协调的。 五行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五个器官(五脏),以及情绪(思)、血液(脉)、毛发(须发为血之余)等组织器官。其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还对应着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臭(腥、臊、焦、香、腐);五声(呼、笑、歌、哭、泣)。所以学习中医一定要牢记这些概念。 中医将自然界的五行再分成阴阳,这样就有了“金阳”、“木阴”、“水阳”、“火阴”、“土阴阳”。
在人体脏腑中,肝心脾肺肾属于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于阴。在经络中,阳经为十二经脉,阴经为奇经八脉。 阴阳是相对的概念,是说某一种事物包含阴阳两面。正如上天有日月,昼夜之分;大地有山川河流,高下之别。所以,阴阳是说某一种事物具有相对立而又相统一的两个方面。
中医学就是用阴阳这一理论来解释人体内各种物质、功能、结构和病理变化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阴阳学说是一种动态平衡观。因为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阴阳学说中“阳盛则阴消,阴盛则阳衰”来表示,其结果就是动态的平衡。 只有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人体才能健康。如果阴阳出现了失衡,也就是发生了偏盛或偏衰,人就出现了疾病。这时用药或是其他治疗手段就是要使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状态。
从酉时开始计算,前一个时辰是未时,后一个时辰是申时,总共两个小时。 未时(13:00~14:59),在这一时间段内,阳气逐渐旺盛,阴气逐渐衰弱。
《黄帝内经》中说道:“是故日午,阳气尽,阴气盛,故名日中。”此时节最适合静养,以养护体内的阴气。 申时(15:00-16:59),此时的阳气达到顶峰,阴气衰退。《黄帝内经》中说:“阳明居中,令左右交会,阳气盛,故曰隅中。”此时适宜工作,可排出体内邪气。 如果要休息,也应当闭目养神,同时尽量控制情绪,不要生气,以免化热伤阴。 酉时(17:00-18:59),此时阳气渐消,阴气渐长,适宜饭后散步,调养气血。最好多出去走动,而不是闷坐在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