橎字五行属什么?

农浩言农浩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棥”是部首,一般写作“樊”和“藩”。 《说文》谓“樊,藩篱也。从木,凡声”,是指用树条或竹子做成的围栏。段玉裁注引许慎的话说,古人住在野外时,用树木筑围居住处来防范野兽;而人居住于城内就用土筑墙,所以“樊、藩皆所以自防卫也”(见《说文解注》)。又引《吕氏春秋》中“樊须请学稼”的典故解释“樊”为樊川,即今陕西西安附近的一条河,因为孔子有个门徒叫樊须,这里所说的故事是说孔子不喜欢这个学生,所以有“小人哉!”之讥。其实孔子的本意是不赞成学生放弃求学去种庄稼,并非真的贬低樊须本人。 那么“蕃”呢? “蕃”的本义也是草木丛生,如《诗经·小雅·桑扈》中有“匪交匪舒,天子所慕”“匪来匪去,农夫莫遂”的句子,朱熹注解说“交舒者不蕃而多寡,故君子思其所自来也……不往不来者,则农夫勤力以遂其欲得之心”,意思是说,庄稼长得很茂盛才能有好收成,所以孔子感叹说天子的德行没有推广开啊——这里的“蕃”当繁茂讲。再往前追溯,《易·乾卦·彖传》中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的句子,这里的“蕃”便是众多、众多的意思了,后来才衍生出繁衍、繁殖等含义。因此这两个字的本义是相通的。

“棥”与“藩”是一对双声叠韵词,也就是说,它们的发音相近,且都是属于同一韵部(古代汉语分为十二个韵部,比如唐代以“鱼虞模”为上平声一先韵部,宋代以“鱼虞模”为上声二虞韵部);同时,它们都有两个读音,除了作为部首以外的读法之外,还有各自的本音。这种结构比较简单、意义相近的双声叠韵词在古代汉语里比比皆是,可以看作是一种语法手段,往往表示某个特定的语法功能或语义关系,例如: (1)《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乡田居无所,无社稷,无以宗庙”的话,其中的“乡”就用来表反诘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 (2)《礼记·中庸》里有“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一句,其中“好”的意思不是喜欢而是了解——“知”在这里是了解的意思而不是知道;同样,《孟子·滕文公上》里的“知”也不是知道而是了解;再如《老子》第十九章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知”也是如此。

优质答主

个人以为,这个字属于形声兼会意字。其形为“林”,其声为“甫”——当然,有人提出它的读音其实是“fǔ”(与“甫”同音)的;而其本意是“斧子”或者类似斧子的工具——所以它是个形声兼会意的字。 另外,个人觉得该字还可以这样读——“fan3 pu4”(发音和“潘浦”相同)。因为个人觉得这个字的偏旁应该是从字形上判断出来的“木部”而不是“示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