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派大佬怎么没有结局?
1:“赌神”般的操作手法
如今说起“老千”,人们只会联想起那些在赌桌上出老千的坏蛋。而在100多年前,“老千”一词却有另外的含义:那些不怀好意地用下流手段或欺骗手段坑骗别人的人,都可以被称作老千。
曾经有位美国专栏作家这样形容著名金融家杰伊·麦格劳:“他凭借高超的舞弊技艺,在复杂的金融欺诈活动中左右逢源,‘欺诈’就如同一剂良药,在麦格劳手中信手拈来,十分擅长且驾轻就熟。”熟悉麦格劳的人,都认为他的“杰作”就是华尔街传奇式的企业——托拉斯。
但是,这个“杰作”却是建立在“诈骗”和“阴谋”之上的灰色企业,它靠“联合”和“垄断”来统治市场。
2:“狡兔三窟”的逃票手法
在“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一面与日方“谈判”,暗地里却与胡汉民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宣言,自称代表“中国中央政府”,将日军阻于津浦铁路南段。不久“昭和参研”揭幕,汪精卫就此下了台。
可是,当他去日本就医时,却坐轮船从上海偷渡到香港。在《澳门周刊》记者对他进行的采访中,他声称:“此次因弟赴东瀛治病,抵港后欲转上海,故在轮离沪时,即下船赴港。”而负责接待他的香港大律师梅绍蓬却透露:“日本使馆知道他来香港,并派人来接他。”显然,汪精卫是一路偷越日、韩、中、越四国边境,才逃到香港去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记者白修德跟随杜鲁门的一位助手进行采访,途径华盛顿的火车站时,发现了一辆没有灯牌的火车,就询问同行的美国军队的一名上尉,此人为何在夜车里坐着。这位上尉回答:“这是他的第三辆火车,他已经用掉了许多钱,可还是想从我们身边溜走。”
3:“屡试不爽”的逃税手法
中国近代著名商人张謇,在二十多岁就中了状元,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在清王朝与洋奴卖国贼的冲突中,他弹精竭虑,费尽心机保卫海门长城工事,并督率海军镇压江苏起义,被老百姓称为“謇将军”。
可是,这位为清王朝卖命的人物,却在清末民初之际成为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甚至在1924年当上了国民党的常务委员。这其间的原因,除了他害怕革命浪潮冲击到自己的财产外,最主要的就是他有逃税的本领。
张謇的棉纺、织纱、缫丝等工厂在创办之初,以“义庄”、“学会”等名目向国家纳税。他的“大生纱厂”由于规模宏大,1915年又改为“大生独资”,对外宣称由“义庄”改为“商办”,彻底撇清了与国家的关系。他的“通海实业社”,在1916年1月取得“政府”牌照,改称为“通海纺织厂”,其业务包括“棉花经营、纺织、印染、加工以及纱、线、布的制造与销售”,并承诺将“遵照税法规定,如实纳税”。
但是,通海纺织厂仅在1918—1919年度照例向政署申报过一次利润,拒绝向国家缴纳其他任何费用。1920年4月,上海地方法院在审理税收案时,该厂以“无盈利不在纳税之列”为理由,拒绝对1918年度的税捐负责。该厂自1916年创办至1924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止,从未依法纳税。可是,在地方行政机构和税务部门多次上门驱责而不能的情况下,谁又敢对这样的“大老虎”怎么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