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可以走多远?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看完王家的春晚节目单,今天又看到这个问题。 我想说的是,中国的传统文明,已经在近代被摧毁了,现在的所谓复兴,只是再造的假古董而已 (关于这点,我去年写了一篇长一点的解答)
举个例子,过年这个节日本来是祭祀祖先的日子,现在变成了全民狂欢,意义已经完全颠倒了。 在周代,只有周天子跟诸侯国国王才有资格祭祖,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祭祖的,否则就是违礼。汉代以后虽然礼仪废弛,但是富贵人家的祭祖还是非常正规的。可是到了今天我们随便一个老百姓都敢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教训别人“忘本”、“不敬祖”。真不知是在侮辱谁!
再比如孔子的儒学在中国古代是贵族专属文化,平民没资格学习。《论语》中说的很清楚,孔子弟子中除了颜渊,大多数都是贵族。秦汉以来尽管士族衰落,文盲率上升,但是儒家学说依然属于上层社会专属学问。然而到了近代,随着新文化的运动,孔子被打倒,儒家被批臭,学问被平民化,这本来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因为文化本身就是精英阶层为了区分自身与平民而存在的。结果现在倒是让一些没什么文化的人反过来教那些有文化的人如何做人。你说这是不是一种倒退?
还有春节放鞭炮,清明扫墓烧纸钱等等,本来都是封建迷信,现在却成了官方认定的传统文化项目。你说是进步还是倒退? 说到这里,就说到这个问题本质上了。其实所谓的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关键在于其背后的制度设计。如果你承认西方制度的优越性,那就意味着你必须接受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包括他们那套科技-经济体制和与之配套的法律体系;同样,如果你认同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就得承认我们背后所倚重的制度优势——中央集权制+农耕文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民族国家。
至于这种制度在近代为什么落伍并导致我们挨打,并不是什么封建落后什么的,而是来自外部压力,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因为晚清遭受列强欺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国家太穷,国力太弱,保护不了自己的国民和海外侨胞。
于是我们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一直在尝试西方式的社会改革,然而都失败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性道路——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突出特点是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同时配合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制度红利。(关于这点可参见我的专栏文章)
这个所谓制度红利的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民生改善以及对外话语权的确立。但问题是这种红利究竟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如果是一般性的制度优势,那么我们在享受完这个政策红利之后就必须重新寻求其他途径推动发展,比如美国如今正在试图打造的TPP。但如果我们的制度优势是来自于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基因,那么这个制度红利就具有持续性。
从这一层面上讲,我认为我们是走在了一条正确道路上,即无论是坚持和完善中央集权制还是坚持和发展民族国家,都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当然我这样说并非是对现有制度的完全肯定,对于其中某些已经被历史证明是阻碍发展的部分我们要敢于改革甚至彻底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