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五行到底属什么?

卜小添卜小添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声明,此答案纯粹为个人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秦朝建立者秦始皇嬴政的祖先并非秦庄襄王,而是秦昭襄王的孙子——安国君。而赵姬是安国君的正夫人(就是正妻)。

《史记》记载“昭襄王母曰宣太后”;《战国策·秦策三》载“楚怀王之世,魏冉举武安君而相秦”又云“武安君白起者,昭襄王诸父也……秦惠文王十九年,武安君伐魏,取魏河雍”可知武安君、宣太后与昭襄王系同一太庙之人。而昭襄王在位期间也无称帝之事,故按周制,其应属王。

至于秦二世皇帝,其父亲是始皇少子胡亥,母为胡亥生母赵妾。秦法有“无功不得邑土”之规定,可见胡亥并无封地,所以胡亥称“皇”于理不通。而赵妾受宠之时,正逢始皇晚年,天下初定,故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在中原地区设郡置守之时,邯郸一带应为赵妾的封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李斯从”,右丞相冯去疾留守。

冯去疾之名去疾可见他是一疾去之意,当为秦人避讳。而左丞相李斯名中的斯字,乃秦始皇名中的政字之误,说明李斯当时已兼管丞相的事务了。可见此时李斯的权力之大。而赵妾死后,葬于上党郡高平县(今山西东南部的潞城市区西北)。

高平县在秦时属河东郡,而河东郡的首县太原在夏商时期属于冀州之域,也就是说到了战国时期,这里的地理形势已经出现了很大变化。按照秦人的风俗,天子之下,诸侯之国,国以下设县,县以下设乡里。这种层层控制的建制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

宫婷宫婷优质答主

关于秦始皇所尚之色在何种,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是时秦地未臣,与周戎狄无异。及襄公上升,列为西畤,邑其大骆焉。有先 Shared ,而与之女。生鼓、育,是为武王……德昌武、文、成三代。然诗人讥勇之远华,约以近身。故襄公作西畤,求蚤雨,伐救东道。僖之后,大夫之祸是作,始弃诗人而志《逸》,好勇而钝,三晋多作,先秦诸子始兴。”

据此可知,秦人尚黑。后世注疏家也将黑色附会于秦朝五德。如郑玄在注《尚书纬·璇玑钤》时就说:“周地幽州,北方黑精。”

徐广《五经宗义》也说:“周,火德,德在礼乐;秦代周,受水德,故尚黑,水生火也。”

蔡邕《独断》则说得更为明确:“秦代周,水德上黑”。

然而,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秦朝尚黑之说却越来越难以立足。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秦朝崇尚的是水德,尚色为黄。

西汉水衡三官五铢钱背面有“四出”和“三出”之分,过去人们认为是版别关系,近年结合新出土资料研究,已基本断定“四出”背文是水德王朝钱币的专有标志,而“三出”背文则是代水德而兴起的德朝钱币的专有标志。水衡三官五铢钱是王莽居摄元年(公元7年)铸造的,此时王莽已取代汉朝代行周朝的水德而未称帝,行周礼,因此,王莽仿效秦以半两钱铸“四出”,而于五铢钱背上铸“四出”。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秦朝铜量,器壁铸有铭文:“十九寸五分寸一黍实一铢,其六为一步,二百六十五步为亩(坲),以缇田一尺六寸。三田五分田一尺,出今一石。二年,制。”量旁铸“四出”符号。这便是我国最早的度量衡器了。

为什么古代帝王如此重视“四出”呢?这与五行思想的发展有关。春秋末年,老子曾用五行思想来解释“四时成岁”的自然规律,“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老子是用五行相生说来说明春夏秋冬,永无止境地重复出现,而且,这四个季节中,每个季节都是“朴”,所以,人们应当“见素抱朴”。

战国中期,五行思想有所发展,邹衍用五行相胜说解释朝代的兴衰,“五德皆更,而生相胜”。在邹衍眼中,五行不但是说明万物的类名,而且代表不同德行的五德,五德相胜的顺序是:木→土→金→水→火→木……这种说,不但进一步肯定五行与季节的联系,而且把五行与色联系起来,即水→黑……至此,代表朝代德行的五行名不但有类名,而且有季节、色、音、数、神等,所以,人们相信五行能够包罗万象、总揽万有。

战国晚期,五行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吕氏春秋·应同》说:“帝以土德王,土德实贵”,认为土德王(土德的王朝兴起)不是由他德(他德朝代)推翻而来,而是“其德上同”,上同于天地四时的本性——土,即所谓“合乎天地之德,同乎万物之情”。而且,这种本性是宇宙中具有至上性的威力,是其他德行所不能胜利,即所谓“德莫高于土”、“莫得贵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