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土是什么意思?

淳于钰怡淳于钰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的“行”字,古读xíng,表示行走的意思。《礼记·檀弓下》有“君步而行”和“公卿步行的仪仗”的记载;《楚辞·离骚》中有“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的句子。这里的“行”都指走路。由此引申出行的另外一些含义。 一是指交通。《汉书》中有句“北入太原,观晋阳之池。美矣!又北渡河,登太行山……出塞,循雁门故地至云中、朔方”,描述了汉武帝出游的路线。出行还包括出国游历或者留学等。汉代的王褒在《圣主得贤臣颂》中称赞汉武帝说:“然则皇帝之德,光耀幽远者,非独贯日月,照四海而已也,延及外夷,感而发之。”

二是表示出征。《诗经·小雅·六月》中有“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唐代孔颖达注解说:“匈奴居北方,太原在中原,出军亦取道北方。”明代杨慎在《南征纪略序》中说:“明祖起自西北,欲强干弱枝,故多命将出塞,以示征伐匈奴之意焉。” 三是特指出嫁。《荀子·礼论》中有“女子之年十五以上笄(jī)而笄,二十而下笄者,吾未见过”。宋代王应麟在《幼学琼林》中解释道:“今人谓女子许嫁曰待字。《孟子》云:‘女子者,人所托词耳。’”古时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算作成年,开始许嫁。所以出嫁也称“行笄礼”或“行及笄礼”。

四是指行人、旅者。《礼记·檀弓下》中有“君行卒哭而葬”的句子,说明先秦时期士大夫死后亲人要为他守丧,时间长短不等。《史记》中就有孔子母亲为儿子守孝三年的记载。汉代以后,一般都要守丧一年。唐代规定父丧要守孝三年,称为“丁忧”。清初沿袭明制。直到乾隆年间,才改“丁忧”为“丁艰”,与“丁婚”“丁产”等一起作为丧制的专用词语。

谢伟强谢伟强优质答主

五行中的土并非仅指现实存在的泥土,而是指具有“土”的特性,它是一种抽象概念。“稼穑”,即栽培庄稼,收割庄稼,用来形容“土”的功用。即具有“稼穑”特性之物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被称之为“土”。“稼”的作用是“养”(引申为生长、养育);“穑”的作用是“成”(引申为万物生成、成熟之意)。即“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具有生长化成的作用。

古人把这种“土”的特性,用来形容脾胃的功能和特点。因脾喜燥恶湿有吸收和运输水谷精微、化生血液、转输精微到全身等作用,有“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仓禀之官”等称谓。胃有接受水谷、初步消化水谷、为脾吸收和转输精微提供条件等作用,有“太仓”、“水谷之海”等称谓。胃因“喜润恶燥”,生理上,禀赋于脾,受脾气的制化故脾胃常合称。又古人认为人体腹部为大肠、小肠、膀胱、胆等“六腑”所处部位,而“六腑”是以“通”为用,“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所以常把人体“腹部”特征地以“土”象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