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什么塔?

封丁儿封丁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广州电视塔又称小蛮腰,因为外形像腰细的少女故名“小蛮腰”(广州话里“腰”“蛮”读音一样)。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火炬,由澳大利亚著名设计师威廉姆·桑德斯设计,总高度为600米,其中塔体高度454米,并设置了观光厅。

小蛮腰外观上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底座、中间主体、上部主体及桅杆。 底座由三个部分构成,中间两个部分的表面镶嵌着发光的二极管,通过LED技术可以实现五彩斑斓的颜色变换;上方的部分是个大圆盘,四周采用曲面玻璃幕墙,有“水立方”的外立面效果。整个底座的形状就像一把伞,为塔身提供支撑的同时也保护着下方建筑的安全。

中间主体和上部主体都是呈曲线形的锥状造型,这种设计可以尽可能减小风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保证使用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小蛮腰的设计非常科学,在地震发生时,它可以自动展开逃生通道,而风力的变化都可以在它的外表得到显现——随着风力加大,塔身逐渐旋转打开,一直开到最大,然后停止转动,形成一个安全的通道,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装置安全地逃出去。

小蛮腰内部分为上、下两篇,顶部是设备控制中心,向下依次是展示厅、游客服务中心、餐厅等,在434米处还有一个世界最高摩天轮,可供游客乘坐,欣赏都市美景。

尚道位尚道位优质答主

广州塔是一座具有攻防功能的军事建筑。据《广东巡抚马雄一日记》记载,当年南霸天在广州郊区的一片开阔地上修了该塔,派重兵把守,专门对付前来营救七叔公的红七军。

传说七叔公本是广州郊区一家米店的店员,为人耿直,同情穷苦百姓。广州郊外有一个后山瑶寨,山寨主人张明德,外号人称“南霸天”,是个土豪劣绅,专以盘剥、欺压百姓为能事。七叔公曾多次前往瑶寨为穷苦百姓鸣冤叫屈,为张明德所钦佩,有意招赘七叔公。七叔公为了打入张明德内部进行长期的斗争,答应了张的招赘。七叔公入赘后,常常把张明德搜刮来的粮食分给他们周围的穷苦人,被张明德的小老婆暗中告诉张明德,张明德怒不可遏。正好这时张明德派去打探情报的人回来说红七军在左右江一带活动频繁,张明德担心七叔公与红七军有联系,密谋造反,遂命人把七叔公抓起来,投入了地牢。张明德的狠毒行径招致广州郊区和瑶寨的贫苦百姓满腔愤怒。

当时,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正从百色一路北上,一路播撒革命火种。途径广州郊外时,广州郊区的贫苦百姓和瑶寨里受过七叔公恩惠的人,跑前来向红七军请求营救七叔公。红七军指战员一向乐于帮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一听就高兴地答应了,并派出以韦拔群为首的红七军先头部队前往攻打张明德的山寨。张明德得知打来的人不是官军,而是红7军来解救七叔公的,气得暴跳如雷,他一边命令手下人死守山寨,一边命人连夜赶筑一座高塔进行防守。几天后,一幢拔地而起的高塔耸立在张明德豪宅的后边,高塔下有地牢,七叔公被关在里面。“张”字大牌楼(塔)高耸,使红七军的攻寨斗争陷于被动。

正在红七军为此而焦虑万分之际,忽闻从远方传来阵阵喧闹声,只见由邓小平、李明瑞、韦拔群率领的红七军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开过来了。他们仔细察看了张明德寨子的防御工事后,邓小平说:“塔嘛,就是靶子!打这‘张’字大牌楼!”红七军炮兵在三名瑶族兄弟的指引下,很快找到了打张塔的突破口。

随着红七军指挥员一声令下,红军炮兵用土炮将张塔的“门楼”打得稀巴烂。“张”字大牌楼成了“无顶之塔”,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张明德眼见山寨无望,便换上老百姓的服装,趁乱从后门逃跑了。红七军指战员、七叔公、广州郊外的贫苦农民和广州后山瑶寨的苗民,推倒了这座无顶之塔,把张明德苦心经营多年的大寨拆了。红七军帮助广州郊外的贫苦农民和瑶寨苗民除掉了心腹之患,他们敲锣打鼓欢送红七军北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塔的被拆,便把张塔的名字反过来,叫“塔张”,“塔张”又变成了“大张”,“大张”在广东话里就是“大彰”的谐音。

解放后,这里建起了“大樟村”。如今,这里虽然没有张塔存在,却有据说是张塔上的砖块垒砌的一口池塘。从大樟村出来的年轻人,为了生存,纷纷到广州城里打工,有的还在附近的珠江边建起了一座现代“广州塔”(海心塔),如今已成为广州的标志性建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