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甲的作用是什么?
所谓“别甲”,就是雕刻在印章侧面或边缘上的字,亦称“边款”。 边款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刻在印章侧面的文字,多用于署款。另一种是刻在印章边缘的文字,因边缘处的字多不完整,故又称之为“截款”、“截文”。如明人赵琦美《铁保斋印谱》所收明代印谱的盖印拓本中,许多都印有边款。清人蒋仁《梦霞馆金石汇》收录的汉代至清代的印谱,大多也印有边款。可见边款在历代印谱中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研究边款,首先要观察其字体风格。如明代文人学士用印多有单字印、双字印和成语印,这些印的边款用篆书、楷书、隶书书写,风格各异。如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四》载:“乙亥(1635)十月十七日……得周道原刻‘小有林泉’一方,旁镌二印:一曰‘莲池居士’,一曰‘身行万里半天下’。‘莲池’一印,乃余所作;‘身行万里’一印,乃吴兴朱简(字次仲)所作。两印皆以八分书之。”李日华的印边款为八分书,而“莲池居士”的印文本为行楷体,显然是边款仿照印文风格而作。
其次要留意边款的刀法、笔法和布局。如明代中期以后流行凿印,即把印稿刻好后,用刀刮去多余部分,留下刻线,再填上朱砂。这样刻出的印,印面线条粗犷,凹凸感强而有质感,十分得体地展示了篆书的韵味。加之明代文人学士多用写意书法,所以明代的边款往往笔画简洁,结构疏朗,章法自然。又由于当时文人在欣赏印谱时,习惯将纸翻过来浏览,因此边款往往朝外,这样既显示了作者的个性,又方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