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几点生肖灯?
“正月十六夜,点花灯猜灯谜” 【元宵佳节】2月15日(周一)正式迎来农历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根据传统习俗,元宵节要挂灯笼、猜灯谜、吃汤圆,全家团圆其乐融融。但今年元宵节当天,恰逢工作日,不少地区发布提醒,倡导“非必要不离开”,在此提醒市民朋友,如无必要,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尽量就地过节。 在所有节庆中,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所承载的节俗事像丰富多彩,并渗透着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底蕴。
首先让我们看看这充满文艺气息的传统民俗——“点花灯”; 除了点亮心中的希望之灯,还有象征爱情的长命灯,家人幸福平安的平安灯,以及寄予来年美好的吉祥灯…… 各式各样的灯盏被工人们细心摆进展区,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点亮时刻! 不过,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点花灯了!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如此记载: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学击剑,既而爱好弹琴。然这些才艺并非让他扬名立万,真正让司马相如青史留名的则是他创作的《凤求凰》。
相传,这位才高八斗的文雅之士在一次宴会上偶然遇到了心仪已久的美女卓文君,于是即兴作了一首《凤求凰》,委婉表达了倾慕之情。 卓文君也是个有才情的人,听了《凤求凰》后心里有了答案,不久之后便答应与司马相如私定终身。
两人拜过天地成就美满姻缘后,一起回到成都定居。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卓文君索性变卖家产供养司马相如。可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家境就败落了。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对才情满满的夫妇也未能免俗。后来司马相如病倒了,卓文君一边悉心照料一边借由《凤求凰》表达了内心苦闷和期望。
没想到司马相如病愈后竟然一走了之,前往长安发展。留下孤苦伶仃的妻子卓文君独自在家,过着有家不能回的凄惨生活。 不过,这个故事的最后还是有了美满的结局。
原来,司马相如到了长安之后混得风生水起,很快便被皇帝赏识,升任郎官。他不仅成了汉武帝的近臣,还得以与当朝才女李夫人携手跳舞同奏《佳人曲》,一时之间风光无两。
而远在家乡的卓文君得知丈夫的消息后,顿时如坐针毡,马上托人捎信给司马相如表达歉意,并主动提出愿意回到丈夫身边。 司马相如收到妻子的来信后喜出望外,马上修书一封表示欢迎,并在信末写道—— 一举得到两个“心肝宝贝”(卓文君小名),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故事,但是如果你这样想就错啦!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街头巷尾点起灯笼燃放烟花,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到了汉代,每逢元宵佳节,宫廷内都要悬挂灯火,民间也有“灯会”。不过,那时的灯会可没有现在这么热闹,仅仅是一种“行灯”而已。直到东汉明帝时期,由于佛教传入我国且广受推崇,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五彩缤纷的灯会。
关于元宵灯会的起源还有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呢! 说是汉文帝时,有一位名为周勃的宰相因犯了错误吓得在家中磨牙,妻子看他吓得不轻于是便问他究竟做了啥事。 周勃结结巴巴地告诉妻子自己误将皇上的“朕”字给写了出来。 皇帝看到这份“罪状”龙颜大怒,立刻下令将周勃抓进监狱等候处理。 正当周勃感到万念俱灰的时候,意外之喜突然降临。原来,汉文帝虽然性格严酷却不喜苛责,所以便决定给周勃一个惩前毖后的机会。 于是,在元宵节这天将其释放,同时令其戴罪立功,负责主持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
据说,周勃虽然犯错了但是办事能力很强,再加上为人又老实巴交,所以深得老百姓的心,被称为“周木头”。 他主持的灯会不仅规模盛大,而且样式新奇,引来了无数百姓围观。 有人看见周勃身着囚衣站在高处与民同乐,纷纷称赞这是天子开恩,周宰相厚德载物的证明。 从此之后,元宵节赏灯便成为传统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