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什么单位合并?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与谷歌母公司Alphabet联手发布了全球首款“智能眼镜”原型机,这款眼镜可以实时从周围环境中采集数据,并帮助用户“看到”在眼前屏幕上所希望获得的信息——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成熟,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大量相关产品创新,而此次公布的“智能眼镜”是双方历经三年研发的成果。
虽然目前这款 “智能眼镜”仅是一款原型机,但据研究人员介绍,其基本功能已经实现,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继续优化性能,更重要的是,所有技术都是开源的,其他人可以在不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眼睛的情况下使用该技术。 在今年初举行的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上,谷歌也发布了一款名为Prosthetic X-ray Vision的隐形眼镜,可以让佩戴者“看到”X光照片,这是人类第一次通过普通眼镜“看到了”X射线。
在今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三星展示了与华为Mate 10系列手机相连接的AR眼镜,能够实时将设备屏幕中的信息投影到眼镜上,相当于直接将手机屏幕扩展到了镜片上,实现了文首提到的“看到”信息的目标。 去年微软发布了新一代HoloLens混合现实系统,将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让机器能够根据用户的视线切换而在视图中自动隐藏/显示虚拟物体;而此前,Facebook旗下的Oculus宣布完成对日本VR初创公司Fove的收购,进一步布局增强现实业务。
事实上,对于“智能眼镜”这一概念,人们并不陌生。自2012年谷歌首次公布谷歌眼镜项目以来,业界关于此类产品的报道就未曾断过。但是,直到如今才可以看到真正有人购买和使用这类产品,可见科技企业在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后,这款产品终于步入了人们的生活。 那么,究竟是哪些技术推动了智能眼镜的问世呢? 以这次发布的“智能眼镜”为例,其能轻松获取周围环境图像的方式就得益于Google在2014年推出的深度神经网络(DNN)。借助这个模型,设备无需进行预先扫描就能追踪和识别对象。另外,通过将手机的相机与位置传感器相连,该设备还能识别用户正在观看的内容,并相应地调整所展示的相关信息。 而除了用于信息获取的技术外,声音传输领域最新的成果可能也将被应用到未来的智能眼镜产品中。比如,最近亚马逊开发的语音支付技术,用户只需对着眼镜说“嘿Siri,付钱给Starbucks”就可以完成购物付款。不过,这项技术与此前Apple Watch使用的心率监测来推测用户需求并推荐商品的模式相比,显得有些大刀阔斧。
还有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可穿戴设备无线充电技术,如果成功的话,这将为智能眼镜以及其他类似设备提供持久的动力来源。 当然,有了技术还不够,想要成功推广一款产品,产业链上下游的通力合作也很重要。
比如,为了推动智能眼镜的普及,今年早些时候,康宁公司与高通联合研发了新的液晶显示器(LCD),以填补智能眼镜所需的超薄型光学组件产品空白;而作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主要芯片供应商的高通,早前也已推出适用于增强现实平台的XR芯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