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定都北京?
因为明朝的北京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北京,而是“京师”。所谓“京师”并非某个城市之名,而是一种官称、一种职务,指代的是在首都任职的中央官员们,也就是“在京部院官”(《明世宗实录》) 明代的京师和今天的北京关系相当大,可以说正是今天北京的起源。但这里所说的“京”并不是以今天的北京为中心,而是以今天的通州为中心。
明代的京师大致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和通州一带。由于北京与通州之间有陆路的通惠河相连,运河从积水潭进入城内,因此两地来往非常便利;更重要的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明初对北京城的规划基本没有作什么调整,所以地面上建筑的形制也和元朝差不多,即东西窄而南北长的形状。这样的设计恰恰是为了适应舟楫交通的需要——元朝是以蒙古马匹为交通主体设计的都城,而明朝是以运河上的船只为主设计的。
明成祖迁都后,为了修筑城墙征发了几十万民夫,耗费了巨额的人力物力。修建城墙本身也是一项巨工,据说用了两年才建成,其中“自京师以北,壕沟外,俱植林木”(《明史·志第五十一》),把城北通往城外的道路全部用树木给隔开了。 但是,永乐皇帝建造的北京并不像元大都那样仅仅作为行宫,他是要把北京当作长期居住的京师。为了便于管理,他在京城内外营造宫殿,大修园林,如“西苑”“北海”“南海”“皇家庄园”等等。而且建都伊始,北京并没有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是过了一段南北官员同时办公的日子——“朝廷南迁”。
永乐皇帝的野心不仅在于造一座新都,而且在布局上继承和发展了元代的大都,企图以此作为“直辖”北方的基地。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今天的北京其实是从明代开始奠定其城市规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