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哪个学校毕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不仅是周恩来的壮志,也是他的承诺。1913年冬,年仅14岁的周恩来离开家乡,去往东北,投奔伯父周贻淦在沈阳开设的“恩成纱厂”(后改名为“奉天惠丰纱厂”)。在东北期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秀;他还利用假期到工厂、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写下大量笔记。这些经历对青年周恩来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1]
1916年初夏,周恩来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前往日本留学。起初,他进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转入埼玉县立高等实业学校,学习织布和染整两项实用技能。 日本留学时期,是周恩来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在给好友王竹仁的信中说,“我认为中国只有实行民治制度,始足以救中国。”[2]他还在日记中多次提到,要使中国“强盛起来”“达到世界文明的顶峰”“成为世界上第一等强国”,而要改变中国的落后状态,就必须努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为此,他要“充分利用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认真地学习有关纺织和印染的各种知识和技术”。[3]
1918年10月,周恩来结束五年的东洋留学生涯回国。他先在北京担任了京绥铁路副站长,后又赴欧留学。 他先在法国勤工俭学,后转德国学习汽车工程。在德国柏林大学,他是这样表述自己的学习的— “我现在的目标是,一,学会德国式的车床;二,学好德语;三,结识一些德国朋友……我打算用一年时间把这三件事办好,然后就去瑞士完成我的数学课程。”[4] 从欧洲归国后,周恩来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洪流之中。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迁至重庆。1938年春,中共南方局派潘汉年任教育局局长,负责筹建自然科学院,院长由周恩来亲任。这所学院被命名为“延安自然科学研究所”,它是一所综合性科研机构,下设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四个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苏联援华专家团全部撤走。面对这种困境,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亲自过问并大力推动“两弹一星”的研究,决定开展原子能研究,建立新中国自己的核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