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五行是什么?
“五”,表示阴阳交合之数;“行”,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运行、运动。 “志于道”的“道”,在老子那里是天地万物之源、总纲。这里所说的“道”,实际上是指“阴阳交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生阴阳,天地阴阳,人生阴阳。”“故阳气尽,阴气盛,则寐矣;阴气尽,阳气盛,则寤矣。”“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人要顺应阴阳的变化规律,做到“法于阴阳”,才能健康长寿。 至于如何顺应,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中早有介绍,如他在《伤寒论·序》中说:“观其脉证,知其阴阳,发汗吐下之。”又如在《金匮要略》中谈及治法治则时说:“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些论述都是强调医生必须熟识阴阳,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做到“审察病机,毋失气宜”(《灵枢·师传篇》),进而“谨守病人,四时五脏阴阳,勿使倾移”(《针灸大成·十二经腧穴主病歌》)。
如果医生能如此诊治患者,那么患者也能像正常人一样“法于阴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反之,若“违阳妄作,命既竭矣。逆阴不作,病安自来?” 所以古人说:“善诊者,必先知阴阳,乃可越诸经络,抵于病所。”(《类经图翼·经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