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五行什么属性?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末期齐国学者尹文的《尹文子·大道上》,原文为:“水者,万物之始也;火者,万物之气也;木者,万物之始而施其生也;金者,万物之始而成其器也;土者,万物之所生而不辞也……是故,五气和顺,风雨不浊,则五谷熟而草木长。”这里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形态,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彼此相互资生、促进,因此被看作构成宇宙的五大元素。
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代百家之后,人们发现儒家的经典文献中缺少对这五种元素的系统论述,于是就在儒经之外找。找来找去,发现了《尚书》中的《洪范篇》(即《尚书·周书·武成》)。此篇开头有一个周武王问计于大臣箕子的长一点的对话,其中箕子谈到“五行”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段文字与前面所引的《尹文子》中的文字相比,看起来简洁明了很多,但多出了“五事”和“五行”。前者是指“五行”之外的另外五个要素:“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后者才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五行”——水、火、木、金、土。它们的顺序同现在通用的排列一样吗?一样!为什么一样呢?因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种相生相克的顺序被后人称为“五行相生”或“五行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