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颜色五行木?
五行的颜色,来源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的五行与现今的五行相去甚远,并非指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而是五种德行。 东汉学者郑玄注《尚书·洪范》时解释五行说:“五行者,五常之刑气也。”——这里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行”在这里是道的意思(后来道家的“行道”中的“道”的意思就来自此处)——因此五行可以理解为“五种德性所对应的自然规律”。 五种德性的顺序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是第一位的。 “仁”是什么?孔子的定义是“爱人”。孔子还进一步指出,“仁爱”是有差等的,对父母要慈爱,对子女要友爱……总之,仁是一种人际之爱。 但这种爱并不是狭隘的人之本性,而是一种升华——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孔子说,仁就像泉水一样,是从源头流出来且不断流动的,而不是指某个特定对象的爱。所以仁者会爱人,也会爱万物。
于是,我们看到在《黄帝内经》中,五行对应着五脏,而每脏又对应着五行中的一行,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等等;而在中医方剂中,许多药物都按照五行进行配药组方。 这种五行配方的思路源自于道家,他们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应当保持阴阳平衡,而外部的药物可以帮助人体达到这种阴阳平衡的状态。基于这一理念,古代医典中留下了很多有趣的药方,比如治疗喉痹(急性扁桃腺炎)的方子用的是巴豆(辛、热)解毒,冰片(凉)清热,牛黄(苦、寒)解毒;再比如用于治疗疟疾的方子用雄黄(辛、温)杀虫,青蒿(苦、寒)清热,朱砂(甘、微寒)安神……真是无所不用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