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和财生肖是什么生肖?
“兔”与“树”“疏”相通,代表草木; “财”字有“才”、“采”、“贝”,代表金钱。 那么“卯(兔)”和“财(金)”在数术中有什么联系呢? 在古代的历法中,年分为十二月,月为三十天,每天十二辰。子午卯酉为一阳极,寅申辰戌为一阴极。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子时为午夜十一点到一点,丑时为一点到三点……以此类推。
农历每月初一谓之“朔”,十五谓之“望”,二十六日谓之“晦”。月亮圆缺变化为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月亮每圆一次的时间平均约为29.5306天,也就是二十三个“朔望月”。如此推算,农历一年大约13个满月(即有13个“朔望月”),13个月大约483天左右。而公历的一年大约是365.2422天。因此两种历法结合就产生了“闰月”———在公历二月之后加上某个闰月,全年就多了几天或十几天。这样农历的月份就不至于和后一个节气脱节了。
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观察实践中发现,农历每年三月以后,月亮圆缺变化规律开始变成“缺多”(农历三月以前往往有二至四个“朔”);到了九月以后,月亮圆缺变化又变成了“满多”。这种现象被称为“朔望月变化异常”。 什么是“朔望月变化异常”?就是农历的三月五月或者四月六月,总是有一个多月是“缺”而不是“满”,八月十月也总是有一个多月是“满”而不是“缺”。
人们发现,如果在腊月(农历十一月十二月)出现连续几个月都是“缺”的现象,来年必定是“大饥荒”,这时月尾应该加的那个“闰月”就不用加了,因为“大饥荒”不需要什么“闰月”。反之,如果正月出现连数月都是“满”的情况,第二个月就该加“闰月”了,否则第二年又是“大洪水”了。
为什么会出现“大寒立春”? 按农历推算,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应该是正月或者二月。可是有时农历十二月也会“立春”,这时新年刚过,人们还沉浸在庆祝新年的气氛里,怎么会“立春”呢?这显然不合理!于是古人就把“立春”推后,让其他节气顶替“立春”的位置。这样一来,“大寒”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农历十二月第一个节气。
用现代观点来解释这个问题: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其轨道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而是一个扁形,这就导致了冬至点(太阳直射点最南的时候)不是正好处在冬季的中间。过了冬至点,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过了冬至点,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气温也逐渐上升,农历一月“大寒”的到来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