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个军团?
军团的编制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最基本的战术单位,大致与二战前的师同级(约5000~6000人)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将原本的国民革命军四个陆军编成取消,改以师为单位,每个师辖三团,每团辖三营,每营辖三步兵连和一机枪连。
这样师属炮兵、工兵等支援部队就划归师部直接指挥,加强了师的独立性。这个编制一直沿用至抗战爆发。 到了抗战爆发后,随着兵力需求的增长,师以下出现了很多新的建制单位,比如旅、团等。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为了方便统帅部的直接指挥,原有的师被改称“军”,作为集团军的基本组成单元,相当于历史上的元祐裁军后的“禁军”(注:宋孝宗时,因“乾淳用兵”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且收效甚微,于是决定限制军队数量,当时规定禁军的编制为十营五千余人,外州军只许留三千人,此制度被称之为“乾淳禁约”);而新组建的军一般都被冠以“远征”字样,如“远征军”、“援缅军”等等,表明了这些新的军事单位的海外征战使命。
在军以下的编制上,考虑到云南、贵州等地多山地,不便骑兵展开,因此这些地区的部队大多没有师一级的编制,军直属的团、营、连级单位较多,其中以第8军为例: 第八军下辖三个师和一个炮兵团,各师下面又辖两个旅,而每个旅通常又下辖三团。
这样的编制使得第八军在云南作战的时候能够灵活调度,迅速展开,充分发挥云南多山地,便于隐蔽和突袭的优势。 但是这种情况也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由多个单位合成的军事单位其凝聚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当这支部队需要长途转进或者持续作战的时候,这种弱点就会暴露无遗——比如在抗日初期第8军参与台儿庄会战的时候,由于缺乏师一级的指挥机构,各旅在战场上纷纷抢头功,最后导致整个作战部署混乱,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