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五行属哪方火?
“五行”最初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后来发现金属、木材、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就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规律。 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季”中的“季”就是“末”的意思,即春季(寅卯)、夏季(巳午)、秋季(申酉)、冬季(亥子)、四季末季(辰戌丑未)。 古人把地球公转运动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每年的立春开始,地球都向着太阳方向前进15°,春分点(春分时节太阳直射点)进入黄道(地球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大约1度)。
这样,在每年公历3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向北移,当太阳到达黄经0°时,为春分节气。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但我国大部分地区白天时间逐渐短于夜晚)。 过了春分节气的五天之后,便是清明。由于冬至后第75天恰逢清明,许多地方有清明扫墓的习俗,故又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
《尔雅·释天》中记载:“夏,假也,物假大而盛。”郭璞注:“假,大也。物形极大则谓之‘夏’也。”“夏至”即是万物繁盛至极的意思。从春分到秋分,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气温逐步上升。到了夏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全国大部分地区白日最长,夜晚最短。
古代人们将冬至节后第三个天干地支合起来的时间段命名为“三候”。例如在一岁之中,“小暑大暑”连在一起的“三候”叫做“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天气逐渐炎热起来,地表热量积累达到最大限度。而“白露霜降”相连的“三候”被称为“白露霜降,凉风萧萧——昼夜温差加大,夜间清冷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