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靠吞噬什么生肖?
这个题目有点意思,也值得商榷。 首先,我认为“吞噬”这个词就不太准确了;其次,要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先区分哪些是动物本身的生理行为,而哪些只是动物的习性而已;最后,还需要讨论这种行为在动物进化过程中是否有重要意义。
我先给出我的结论:对于“进食是依靠吞噬”这句话,需要加更多的限定语,即该说法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成立。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吞,主要是指吞咽(swallow)这个动作,与之相对应的是呕吐(vomit或barf)。这两个词来自拉丁语的spicula和gigla,原指用叉子(spicula)、勺子(gigla)吃东西的行为——现在英文中用fork表示叉子的意思,就是用这个词的古法语形式forke制作的。
这两种行为都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吞咽是把液体或者半流体的食物送至胃里,而呕吐则是把胃里的内容物送回口中。无论是哪种行为,都需要舌头和咽喉的肌肉参与协调运动,来完成对食物的运送。因此可以说,从进食动作的生理学角度看,只有人(包括各种灵长类)才有能力进行吞咽和呕吐。
但动物有口腔啊,为什么没有看到它们像人类一样吞咽呢?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很多动物不具备能吞咽的食物形态,比如骨头等;第二,很多动物的口腔中没有能够配合吞咽的运动,而只有咀嚼(chew)的动作。
这种咀嚼往往只能粉碎一部分食物,并不能使其成为可送入胃肠道的流体状物质。第三,很多动物的胃肠道里没有消化液,不能对食物进行初步分解。在上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即使有了能够吞咽的能力,也没有机会使用它。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数动物只能通过“啃”、“嚼”等方法吃进固体或块状食物,它们的进食方式与人类不同,并非由于它们缺乏相关的生理机能。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动物没有进化成与人一样的食性?难道这没有意义吗?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动物只能“吃硬饭”是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许多海洋生物的口中有齿舌,却缺少研磨食物的唾液腺,所以它们必须通过不断的摆动头部来磨碎捕到的鱼或其他海洋生物,然后再将汤汁送入口中稀释后吞下。如果遇上海中巨大的骨头,它们也是直接吞咽进去,靠肠胃蠕动和消化道中的细菌协助来骨化。 同样,很多陆地脊椎动物在吃坚硬的植物时,也需要不断用力地磨碎叶片和茎秆,并反复咀嚼,从而混入口腔中缓冲的唾液。当遇到坚硬的种子或种子外壳时,这些动物往往会将其吐出来,再反复多次尝试。
可见,对于绝大多数动物而言,“啃”、“嚼”是一种普遍的进食行为。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某些鱼类虽然口腔中缺少齿舌,但是口腔底部有一层黏膜覆盖,就像牙齿一样,可以撕扯并吞食细长的植物和动物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