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在香港的很牛吗?
不是说她牛逼,是因为那个时候的香港乐坛真的是群雄逐鹿,强者辈出。 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期,整个香港都弥漫着一股“我歌王”的气质,那时候无论是歌手还是音乐人,创新和突破是他们最重视的,因为观众的耳朵是最刁的,你只能好不能坏,你只能进步不能退步,否则就会马上被你淘汰。所以你会发现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歌手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是你很少听到“我最红的歌是我十年前的那首”“我的风格就是靠这首成名”之类的自恃清高或者自知之明的发言。
因为那个年代你一旦有了这种心态,那就是宣告了你事业的终结。看看现在的香港歌坛,除了张学友之外谁还能再突破自我?再想想谭咏麟、张国荣、林子祥等前辈,他们哪一个不是在不断突破中寻找自己位置的歌手呢? 所以你说梅姐姐当时在香港红不红?当然红!但你说她能排进前五么?抱歉,她连前十都排不进,至少在我心里的排行榜上她是远不如哥哥和林子祥的。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太谦虚了,而香港的歌手没有一个是不敢认第一的。比如当哥哥在台上说自己是最棒的时候,台下绝对没有嘘声一片,相反都是欢呼呐喊;而如果你像梅姐一样说自己是第二的话(虽然这句话很可能是谦虚),那么下一场肯定会有记者挖苦你。 因为香港的观众和听众是最喜欢听你吹牛的,你只要敢说自己是第一,那么哪怕你唱得烂大街他们也不会觉得你是狗屎运;但如果你说了自己是第二,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都会有人说你运气不好或者实力不行。
这就是为什么哥哥的《17岁女生》能排进香港金曲前三,而梅姐的《千娇百媚》却连前五都排不进的原因——不是因为水平的问题,而是因为她的谦虚害了她,让她失去一大批粉丝的拥护。 这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是那个时代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