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五行属于什么颜色?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位于全身表面,覆盖着薄薄的脂肪膜,有保护人体、感受外界刺激、调节温度等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皮部与经络关系密切,而经络又联系着脏腑,皮部的变化可反映内在气血的变化,通过观察或按摩皮部可以治未病,也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上有病,下必有脉;上有结,下必有根”,意思是头面部有问题,在颈肩部或上肢一定会有反应点,也就是穴位;下肢有病,往往在腰骶部或者腹股沟处会有反应点(穴位)。
《黄帝内经》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生。”这句话说明,人体的五脏功能与经络气血是有直接关系的。如果脏腑出现了问题,首先会在经络上有所体现,此时若用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可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五色诊”,就是根据病人的皮肤颜色来诊断疾病的中医独特方法之一。《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色脉变”的记载。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也强调指出,“凡欲察病者,必先细察五色。”
什么是五色呢?中医学认为,正常人的皮肤应该是红润而有光泽的,如果面色突然变得苍白、没有血色或灰暗无华,就可能是疾病的表现。 五色的变化情况,可以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及预后。如病人患急性病,往往伴有面目红赤,如果同时见舌红苔黄,脉滑数,则为热盛;如果是慢性病,则出现面目潮红或是微红,并有自汗,多属气虚阳弱。
如果病人久病体虚,出现面色白、无华或白如灰,多属气血亏虚;若是患了出血性疾病,例如白血病、紫癜病等,则可出现面色苍白或惨白无华。 如果病人患肝病,特别是肝癌,常可见面容黑黄,这是由于肝气郁滞,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所致。若患肾病,出现面目浮肿,则是水湿代谢失常的标志。
五色诊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任何疾病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五色”改变,而且这些变化不仅出现在脸上,还可能出现身上其他部位。我们可以通过对自身颜色的观察,及时发出健康预警,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