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30天如何五行?

尹嘉琪尹嘉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我刚好看了一篇关于这个的文章 月令即是古人所云“建卯”或“建寅”之类者,乃指农历每月之初一。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东,月离黄道(即地球公转轨道面)最近点,所谓“月始殷中”是也;而十五之后,月渐亏蚀,至下旬便全亏而没入地球之中。 古先民很早就认识到月亮这一运动规律及其与节气、节令的关系,并以此作为制定历法的基础。《礼记·月令》篇: 郑玄注《月令》时提到,这里的“孟春”“仲春”等指的是“气”而不是“节”,可见节气是后人归纳总结才得出的。

不过,“月有阴阳之分”这句话似乎更证明了节气的存在,因为“阴”表示月份中的后半,“阳”则暗示着前半。但古人在月中之后的“阴”或“阳”可不是以今天的“阴历”和“阳历”来界定的! 什么是月之阴?月之阳呢? 月之阴就是每月初一之前的晦暮、朔朝,也就是农历月末的那几天。为什么是这几日呢?因为这时月球距离地球最远,所谓“月行缓”是也,又因为是农历月末,故谓“月始殷中”——“殷”为“满”意。

月之阳就是每月初三开始的“弦光半明”之日,直到月半(即十六)之前,这时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每日东升时的位置皆比上一日提前一点,又因为月亮比平日明亮许多,于是有了“弦光半明”之景——日居中而月如弓,且随日西斜而径向亮侧偏转。

在古人看来,每月初三是这一现象的开始之日,所以谓之“仲春之月……圆如璧”(《月令》)。到了月半,“望之谓也”(同上)。 以上所言之月相变化,都是自然现象,古人已经发现并且描述得很准确了。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了月份的属性,那就是“主气”。

什么是主气? 主气就是节气中最重要的那个,比如立春后三气,小寒大寒冬至小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等,每年固定在前三个月内更替。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气十天,共三百六十天,而后把一天分成十二辰,一辰对应一个地支。

每个月除掉三个节气,还有五个中气,分别是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每个中气相邻的两个节气各对应二个辰,合起来八个辰,一个辰对应一个月。最后剩下五天没有具体配属,叫“残气”,一般集中在月底。

主气是什么? 主气就是每个月前三个节气或中气的第一个辰。比如正月为“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从节气排列来看,它总是出现在月初。又因为“立春”在月份中始终处于阴位,故“立春”之后那三日即为“月之阴”。

三月为“惊蛰”,二月行“雨水”节后第三辰,所以“惊蛰”之后那五日即为“月之阳”,因为“惊蛰”在月份中处于阳位。 而十五之后那半月则为“既望”,因为它处于月亮由缺变圆的过程中,所以其日昼长夜短而且温度回升得很快。古人将这一阶段称为“萌动”,预示着万象更新的生机。

战昱田战昱田优质答主

这个问题有意思啊。 你的意思是说,用一种方法计算每个月有多少天数是吧?比如农历闰月多几天呢,就减去几天的意思吗? 这个其实很容易解决呀! 我们知道阴历的年份是从春分开始到秋分结束;阳历的月份是从冬至开始的,那么按照这个思路把一年的天数加起来除以12不就可以了嘛~ 其实这是没有考虑地球公转的问题啦……不过因为一年时间跨度很大(约365.2422日),忽略不计也是可以的——这样算出来的日期是农历的平年日期咯~ 如果需要考虑节气的话可以再加上“分”,也就是二十四节气加上立春、大暑、立秋等作为判断标准。

哦对了,这里要稍微讨论一下的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一天的时间长度实际上是不固定的。但是经过精确计算会发现它们还是固定在某个区间内变化哒→_→ 所以题主想得到的答案其实是问平均每一个月的天数是多少对不对?如果这样的话只需要加总一个月的天数再除于该月的公历日子即可得到平均每一天的天数了~~ 但是这样计算的结果可能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哟(。ò ∀ 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