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依属于什么?
《五行大义》云:“木,五行之始也。昔在羲皇,首戴干戚,以象木德;至舜为天子,负扆南面朝四岳,背嵩山,二仪序位,厥土平衍,厥草蓁蓁。此则木生之时,其形可见”(引自萧启庆先生译注的《五行大义》)。 又云:“火,五行之中也。火之气,实禀于木。《周礼·司烜氏》‘掌焚燧,取明火’者,火之体,因木而发,故曰‘取明’。……由是观之,火生于木,木盛而火炎。”(同上) 又云:"金,五行的末也。从革、从斧,皆取象于金。且夫金之为物,猛悍而难犯,性刚而能断,岂惟其色似木,以其质亦木,唯其形乃成。"(同上) 又云:"水,五行之首,其为性最浊。《书·洪范》所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即就其浊而五列。……若水之质,既清且寒。《月令》:‘冬至,水火相搏’;‘夏至,土木相承’;‘秋分,金气鼎盛’;‘冬至,水行施令’。此则寒暖燥湿,随五行而迁流者也。“(同上)
又云:“土,五行之中,为万物立根。《月令》:‘春分,耕田宜戒;’‘芒种,土壤浸毒’;‘小暑,草木繁茂’;‘霜降,农收百穀’。”(同上) 这几段话说明:一、先秦时期的道家认为,天地间的物质实体(包括人类在内),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元素循环往复,相生相克,从而形成了大千世界;二、五行之中,木是最基本的元素,火和土次之,金和水又次之,其中木的形态最明显,所以古代的人一看树木就知道了木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