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问题有什么特点?
目前的中国,可以称为“未富先老”,典型的老年社会。 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进入老年型社会;大于14%时,属于重度老龄化社会。 2019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7亿人,比重达到12.6%。2035年前后,我国将由轻度老龄化社会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从全球范围来看,不同国家进入老年型社会的年龄是有差异的,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寿命相关。 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一般认为,当一个经济体的人均GDP达到4000至8000美元时,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1990年至2016年间,世界上有17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达到了这一标准,占全部国家和地区的比例高达79.4%。可见,经济发达是国家或地区步入老年型社会的基本条件。 在人口寿命方面,一般将女性预期寿命超过70岁、男性预期寿命超过60岁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社会的标志。2016年我国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9.48岁,比2000年的73.11岁增长了6.37岁;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5.81岁,比2000年的69.66岁增长了6.15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大多数省份都进入了老年型社会。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人群、保障待遇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例如,美国法定退休金相当于劳动力收入的1/3左右,加拿大、瑞士等国的该项比例也高于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未来一段时期,养老保险体制面临的压力还会持续增大。 我国目前的养老金支出增长较快,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居高不下。2016年,全国社保基金收入约1.9万亿元,支出约1.75万亿元。截至2016年底,全国社保基金累计结存约2.36万亿元。
尽管当前我国的养老金支出水平仍然低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但是已经超过了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水平(2.8%)。2017年国家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的支出达到5697亿元,同比增长10.4%。 如果不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扩大基金来源,提升统筹层次,完善投资机制,我国的养老基金将在短期内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